鲜花下的诗意人生
2015年04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璎宁在花店的一角安静地看书。
     在市城区黄河五路渤海八路有个诗韵鲜花苑,花店老板的名字是张学芹,对于这个名字大家并不熟悉,但对于她的另一个名字璎宁,熟悉文学的人都对她的文采赞叹不绝。璎宁,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多篇杂志期刊发表作品。目前创作了500多首诗,现已出版散文集《飞翔的另一种形式》,散文集《借助的城市》正在创作中。

  文/片 本报记者 郗运红 见习记者 傅浩
   平日就喜欢看书
 边工作边写诗

  走进璎宁十几平米的花店,浓郁的百合香味扑面而来,玫瑰、百合、康乃馨各种鲜花让璎宁排列得整整齐齐。除了满屋子的鲜花,在花店的一角还摆放着一个三层的小书架。底下一层是璎宁的散文集《飞翔的另一种形式》,上面两层摆放着各种不同的小说、散文、期刊等书籍。璎宁说,这都是跟书友交换来的书籍,当然下面的书也是用来送给友人的。
  8年前,璎宁只是一名纯梁采油厂职工家属,没有正式工作。因为喜欢看书、记笔记、写日记,平日里就喜欢写些诗,从那时候她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当时在私人幼儿园打工时,虽然跟孩子在一起比较快乐,心里总觉得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抽点空就看书,给孩子批改作业时,作业本下面总是偷偷放本书,有时也写写诗。”璎宁说,走在上课的路上,璎宁的手里都会拿着本书边走边看。
  三年后,为了给自己充分的写作、阅读时间,璎宁辞去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但也失去了生活保障。她除了喜欢孩子还喜欢花,几经思索后,璎宁决定开个花店,闲时就看看书、写写诗。“2004年开始,自己的作品在油田单位上获奖,并在《诗刊》上发表了诗歌。”璎宁说,她的作品开始得到外界的认可后,璎宁也开始慢慢地有了信心,一边经营花店一边写诗。
  2010年,是璎宁写作之路的转折点,她选择自费外出到省里参加培训,开拓自己的事业。没有人帮她推荐,璎宁就自己找电话联系到省作协的老师报名参加,100名参加学习班的同学中只有她是自费不在职的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像其他学生那样高贵的身份,但是她有一颗华丽的心灵,她朴实的作品赢得了老师的认可。
  当时,两家省级刊物挑走了她的诗歌,但璎宁的老师建议她,回去以后要拓宽自己的事业,改变一下自己的创作方向,不能仅仅局限于诗歌。诗歌虽然美好,但很难达到写作的巅峰。半年后也就是2011年冬天,璎宁开始了散文《飞翔的另一种形式》的创作。
 转变写作思路
 开始散文集创作

  《飞翔的另一种形式》是璎宁的首部散文集,共分为四部分,收集了璎宁50余篇散文,约24万字。一部分是写自己的故乡、一部分是写自己、一部分写生命的感悟。这本书大部分都是2011年的冬天创作出来的。每次有写作进度璎宁都会在自己的博客上更新,有部分作品被《地火》《青海湖》等多家杂志期刊发表刊登。
  2012年,璎宁获得了首届全国领悟文学奖散文奖。在全国600多篇散文中,全国唯一一个散文奖项给了她,同时璎宁也获得了1.2万奖金,也最终促使了《飞翔的另一种形式》出版。
  领悟文学奖这样评价璎宁的获奖散文:张学芹(璎宁)的散文朴实厚重,有一种浓烈的生活气息。她笔下的人物,既有着底层的沧桑,同时也渗透着一种民间式的、宽广而又坚韧的生命力。她将生存的苦难演绎得淋漓尽致,大但又不过度强化悲苦中的颓废,而是蕴含着人性幽微的光泽。她的散文写作,是最贴近大地的。她以沉静的风格和对生命尊严的再次辨认,抵达了这个时代被物欲所遮蔽的那一面,为我们凸显了另一种生存的风景,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我们从农村长大,那种温暖、朴实的感觉,有理由记录下来,展现给我们的孩子们。他们都是没有根的人,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根,知道自己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根孕育了我们的情怀、思想、心灵。在城市中拼搏挣扎的时候,想想自己的家。”璎宁说。
  出版后,璎宁的书迷也越来越多,找她买书求书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书迷大年初四跑好远的路找她买书。书迷多了,璎宁也多了许多前来交流文学的朋友。其中,滨城区原文化局局长李建华就是其中一位。
  李建华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QQ上看到朋友转发的一则文章《樊家巷584号》,打开文章还是初稿,作者是璎宁。自己之前听过许多滨州文人的名字,但璎宁并没有听说过。在读完文章之后,他觉得璎宁是个有文采的人,是男士还是女士也看不出来,他开始对文章作者产生了好奇。在璎宁的博客里,李建华翻阅了大部分的文章,当看到《噤声的布谷》时,才想起是曾经给他留下很深印象的文章,作者是张学芹/璎宁。
  李华健说,《飞翔的另一种形式》这本书的价值远远高于她的默默无闻。作家的笔就要触及到社会的最基层,璎宁的笔进到了村里、落实群体、“我的爹我的娘”。璎宁是为生活而歌、为生命而歌。
  璎宁的偶像之一就是萧红,在她的书架上有本《呼兰河传》正是她最近读的书。璎宁说:“不是大海,就是一条非常平静的小溪,但是慢慢地流动中就会看见金子。偶像的书籍中,珍珠般的语言,会指引我写作的方向。看了萧红的作品更加有信心继续创作下去。”李建华说,在璎宁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萧红的影子,她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土的就是我们的农村话,但放在她的作品中突然变得很有诗意。
 花店转移到滨州
 创作空间延伸

  2013年5月,璎宁的花店面临着关门的危机,房东打算不再租赁给她使用。2013年12月份,璎宁选择把花店转移到滨州来,这也使得璎宁的文学创作之路再次出现转折点。“如果以前的花店没有关闭,可能我还会一直延续以前的创作道路,就不会出现《借助的城市》中《樊家巷584号》《市井中的白蜡树》《蒲园,一片桐叶一声秋》等散文了。”璎宁说。
  就像是百花争艳,璎宁最喜欢红玫瑰一样。她说:“玫瑰有很多的锋芒,不止一次扎伤过我。那刺在我的身体里行走,并变成我身体的一部分,许多生命的痛。这也让我变得清醒,让我重新思考我的人生。玫瑰的光环凝聚着生命的正红,象征着一种爱,一种坚持。”
  “花店虽然是在市中心的位置,但与我心中的城市样子相差甚远,这条街比较破旧、很老,在这样的环境下冥冥之中给了我很多文学创作素材。”来到滨州,璎宁的花店再次开张,同时她又体会到了另一个最接地气、最世俗的民间、最鲜活的人物的地方生活。
  “有时候会非常感谢自己这种盲目地迈进城市的冲动,才有了后来可能发生的美好。”璎宁说,在以前的地方待了20年,每天就是与花和文字打交道,自己对生活已经变得麻木了。“在城市中普通人那份坚持,给了我坚持做花店和文学创作的信心。也许他们的经济比我们都富裕,但他们每天都风雨无阻,像路边卖水果、卖菜的。”她还说,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喜欢就要坚持其中的苦涩,忍耐生活困境、忍耐别人的冷嘲热讽。
 择一座城而终老
 写身边小人物

  璎宁说,以前的生活已经很满足,没想到后半生,择一座城而终老。到了这座城市为自己的写作开阔了无限空间。“在印象中滨州中海、秦皇河都是非常漂亮的地方,但真正来到这座城市后,才感觉这里的一切美好不属于我。”
  在璎宁的心里可能滨州还不属于她,在下一部散文《借助的城市》的创作中,其中,还会有她故乡的文章。就像她在散文《一朵莲花照耀的尘世》中写道:“一个人从哪里来的,无论经过了多久的漂泊,终会回到哪里去,像风归于风,像游子归于故土。故乡土地依然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我们这些曾经抛弃它、远离它、嫌弃它的孩子。一阵风吹过,我依然是它淳朴善良的女儿!”
  但在《借助的城市》已经完成的33篇散文中,有很多描写的都是滨州城市。也许现在她也正在慢慢地认识、熟悉这座城市。
  璎宁的文章中,大部分都是描写身边的小人物,最大的官也就是村长。她表达的都是生活中低微的、被忽略的、甚至有些是被人看不起的小人物。路边的花、树木、老人都可能会变成璎宁文章中的主角,所有向上的物质都存在她的文字中,她要把事物淳朴的本性留下来。璎宁说:“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过程中栽过一棵树、种过一株花、救助过一个流浪汉。而我就是把自己看到的,触及到的留下来。”
  璎宁说,也许在行走的过程中,上帝给了你一种环境,自己就要适应,像每天都看到的樊家巷市场,很繁杂、又破旧,有时候也冷酷、也有温暖。“我就要为蚂蚁一样的人物写文章。”
  “无形中文学给了我一种支撑,有诗、有花、有文学在,我的家就在。”璎宁说,花店以后肯定会关,但是会一直写下去,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长度里做自己喜欢的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