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筹“三公”也得公开
2015年04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针对高校“三公”经费显示为零的现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表面上看,学校只要不用财政拨款进行公务接待、公车消费、因公出国,就可称“三公”为零,但是,“只要有‘三公’消费,就必定有钱的支出,这笔钱从哪里来?这当然不是学校领导自掏腰包,而是用其他方式解决,而其他方式往往也是动用学校的资源来实现,因此,这也应该向师生、公众交代,否则就可能涉嫌利用学校资源做交换,或者利益输送。”
  熊丙奇还指出,只公布“三公”消费,不公布所有学校财务信息;只公布财务信息的收支总额,不公布具体的细目;所有公布的财务信息,只由学校自己审计发布,没有独立的审计……就会出现这种“三公”消费为零的局面,而且,从账面上看,确实没有什么问题。如此一来,即便高校公开“三公”经费,师生、公众也无法对学校进行监督。“大家花大力得来的信息公开,极可能只是形式上的公开”。
  熊丙奇说,发达国家的大学,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所有办学信息,是向师生公开的,而且,公开的信息具体到细目开支,而不只是收支总额。在公开之前,财务都要由独立的审计事务所审计,保证所有财务信息真实、准确、透明。按照这种信息公开要求,学校是难以在账面上做手脚的。
  熊丙奇说,目前,在我国高校,行政主导办学,师生缺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如果在制订学校预算时,师生有这些权利,学校行政就难以随意决策资金流向,如果学校每一笔开支都必须公开,接受监督,学校的“三公”开支肯定会被压缩到最少。 
         本报记者 李楠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