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卢府将再现当年风采
一期修缮工程开工,预计年底完工
2015年05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卢氏旧居一期修缮工程现场。  本报记者 杨擎 摄
  济阳卢氏祠堂恢复修缮鸟瞰效果图
     本报5月14日讯(记者 杨擎 通讯员 王勇) 1917年,风云人物北洋上将卢永祥在思乡之际,命人于老家山东济南府济阳县回河举人王村修建了一座集住宅、宗祠、学校于一体的家族建筑,这就是济阳卢氏旧居。目前,卢氏旧居一期修缮工程已正式开工,预计年底完工。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留下乡愁的记忆和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济阳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卢氏旧居的修缮利用,早在2007年就着手筹备修缮工作,并初步形成了修缮方案。
  2013年11月,受济阳县文广新局委托,济南齐鲁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对卢氏祠堂的现状,重点对现存建筑的法式特征、残破现状以及周边的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勘查、分析、测量和记录。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符合历史原貌的卢氏旧居修缮规划,并编制形成《卢氏旧居修缮施工设计方案》。 
  按照工程进度计划,一期工程已于今年3月份开工,预计年底结束。 
  卢氏旧居内,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让市民看到了希望。“室内上方更换巡檩枋和托梁枋,墙皮将刷成白色,地面铺40×40cm黑色方砖。”现场一名娄姓负责人说,院内地面也将用30×30cm的青方砖铺成,尽量还原旧居原貌。 
  据了解,旧居内初步规划设立卢督军陈列室、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民俗文物陈列室、济阳名人字画陈列室等文化艺术传承场所,并择机适时加以全方位拓展。 
  卢氏旧居已于2013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居的修缮对济阳县乃至济南市的文物保护、旅游观光事业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必将大步提升济阳县的文化底蕴和知名度。”济阳县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经过此次修缮工程对卢氏旧居的原有价值的挖掘利用,卢氏旧居将焕然一新,再放异彩。
 记者探访 
历经百年沧桑,旧居残破荒凉
  本报记者 杨擎
通讯员 王勇

  据史料记载,卢氏旧居建于1917—1919年,中西结合,古今互通。如今,历经沧桑的卢氏旧居历经辉煌、破败、被改建、被改用、被遗弃,她的命运越来越牵动着人们的心。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卢氏旧居收归国有,成为国有资产。1951年后做过县里的粮食仓库,后来又做过村小学,现在偶有村民临时居住,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如今的卢氏旧居已经不复昔日辉煌,到处一派荒凉、残破的景象。 
  近日,记者来到卢氏旧居发现,祠堂、学校屋顶东侧正吻已经残失大半,西侧正吻尾部残失,南侧垂兽、走兽缺失,角兽缺失,北侧走兽缺失,屋顶瓦面小部分脱落,杂草丛生。 
  同时,大门两侧耳房,屋顶花脊部分残失,瓦面部分脱落。西耳房前檐中部与北墙顶端交界处,瓦面脱落,墙体残缺,屋顶杂草丛生,植被生长情况严重。东耳房北侧窗户砖砌封死,屋顶大树横生。 
  走进院内,东厢房屋顶瓦面已换成现代红瓦;二进院正房的前檐木质挂罩部分缺失,梁柱漆面部分脱落,前槛墙下部被粉刷成绿色,门窗、挂板及现在的墙体都是当时做粮仓的时候被改造的,前侧台阶也是后来改砌的,与原有的古建风格很不协调; 房间里部分望板、瓦面已经残缺,还有墙体开裂、屋顶瓦面脱落的状况,有的墙体下部还抹了水泥。
  西路前院西厢房,屋顶瓦面已被换为当代的红瓦,门窗等处玻璃已经缺失。南倒房屋顶正脊已经没有,后院原来的教室已被夷为平地,仅剩地下的基础还可以探见。 
  路南原住宅建筑仅剩部分残破客厅和西厢房,其他已毁灭。 
  据了解,卢氏旧居是济南市黄河以北仅有的保存较好的大型民国院落式建筑群。工程建设用料讲究,工艺高超,建筑体量大。 
  “建筑的各个部位都细腻的展现出精美高超的雕绘艺术特色,尤其是‘灰雕’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在济南地区更是十分少见,这是重要的南北文化、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历史文化艺术载体。”济阳县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 
  不少古建筑专家参观过卢氏旧居后都表示:黄河以北少见,历史价值重大。因此,卢氏旧居可谓是山东省近代民居的优秀典范之一,修缮工程势在必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