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蒜薹丰收,却难掩尴尬
质量上乘却无自己的品牌,多被外地收购商收走
2015年05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今年蒜薹收成还算可以。”冯马村的村民王振平说今年种了3.5亩蒜薹,每亩收成在1200斤左右。
  冯崇宝告诉记者,为了打造产业化链条,他修建了冷库,计划明年投入使用。
     今年,惠民县李庄镇大蒜种植面积共2万余亩,蒜薹根壮、叶绿、苗齐,品质不错,预计总产达3000万斤,这对蒜农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只是,李庄的这些蒜薹却没有一根是销往滨州本地的,一辆辆大货车进进出出,把李庄的蒜薹全部运送到了临沂、寿光、东北等地。究其原因,本地没有冷库,无法储藏新鲜的蒜薹,虽然品质好却也无法打造自己的品牌。
1
蒜薹喜获丰收,价格平稳略低于去年
  文/片 本报记者 王晓霜 王茜茜 本报通讯员 董士达
  蒜薹的生长期只有20多天,4月底拔节,5月18日左右采收。如果想要蒜薹大获丰收,必须要保证足够的光照强度,否则就会影响蒜薹的质量。然而今年5月初,正值蒜薹的生长期,惠民持续降雨,蒜农着了急。
  “一直下雨、阴天,导致光照不足,地温很低,直接造成蒜薹生长缓慢,容易得黄斑病,影响产量。”惠民县李庄镇冯马村村主任、浩东果树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冯崇宝告诉记者,“黄斑病就是出现黄色斑点,如果入库后,黄斑处会向下凹陷,逐渐腐烂”。
  为了防治黄斑病,保证蒜薹丰产丰收,合作社组织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指导蒜农,适度用药,合理管理。“幸亏抢救及时,蒜薹没有大面积出现黄斑病,只受到了轻微的影响。”冯崇宝说,今年蒜薹的收购价格相对不错,每斤2.25元左右,虽然比去年低,但是稳定在正常水平。然而,因为阴雨造成的黄斑病,今年商河的蒜薹亏损巨大,市场收购价只有1.7元左右。
  19日下午3点多,冯马村的一条公路上,十多辆大货车停在路边,车上装着一捆捆蒜薹,此时,不少蒜农正开着装满蒜薹的三轮车排队等待收购。每年这时候,来自河北、莱芜、寿光、临沂、莒县的蒜薹收购商都会准时齐聚惠民县李庄镇,瞄准质量好的蒜薹抢购。
  “今年,受全国大面积降雨影响,各地蒜薹质量普遍受影响,但是相对于其他地方的蒜薹来说,今年李庄镇的蒜薹质量绝对是上乘的。”一位来自惠民县淄角镇的收购商文连湖说,他经营蒜薹收购已经15年了,转遍了济宁金乡、莱芜、苍山、广饶等蒜薹产地,从今年的行情看,李庄镇蒜薹的质量和产量优于其他产地。
2
政府、合作社助力蒜薹走上标准化生产之路
  如今,李庄镇种植蒜薹的农民越来越多,蒜薹的种植也达到了一定规模,2万余亩蒜薹基本连成了片,达到了标准化生产,这全部要归功于当地政府与涉农合作社。为了做到标准化种植,保证蒜薹品质,李庄镇对大蒜主产区的水源、土地、大气等产地环境进行严格保护,按照市场准入制度,制定了严格的技术操作规程,加强了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五个环节的管理,建立了质量安全标准、监测、认证、执法监督、技术推广和市场信息六大体系,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了大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确保蒜薹销售顺利,我们在蒜薹大面积上市之前就通过手机、网络等各种渠道发布蒜薹销售信息,拓宽了蒜薹销售渠道,吸引各地的收购商前来。”冯崇宝介绍,李庄镇种植的大蒜属于四六瓣品种,这个品种长出来的蒜头较小,但蒜薹比较发达,质量较好,这也是能吸引收购商前来收购的原因。
  “要是没有合作社的支撑,我们只能靠零散的小贩过来收购,或者自己拉着成车的蒜薹到集市上卖,销路不能保证,更重要的是卖不上好价钱。”一位蒜农告诉记者,合作社在蒜薹销售的过程中还起着调控价格的作用,“有合作社在我们不担心乱价。”
3
搭建冷库、打造专属品牌是李庄蒜薹的出路
  目前,李庄大多数蒜农进行的依然是散供散卖的销售模式,蒜薹丰收时节,大部分都会在地头、村头就卖给了前来收购的外地蒜薹商,很难见到集中统一对外销售。而且,前来收购的蒜薹商大多是外地人,当天收购接着拉回当地的冷库储存,等待合适的时机对外销售。
  散户散卖的销售模式更加不利于李庄镇蒜薹打响知名度,建立品牌。虽然李庄蒜薹的产量丰富,品质优良,但是面对几乎所有蒜薹销往全国各地的李庄蒜薹来说,想要真正能确立“李庄蒜薹”保护性的品牌身份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拥有品质好的蒜薹,是我们的优势,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把这种优势充分转换为品牌效应。”冯崇宝苦恼地说,现在合作社只是给蒜农和收购商牵线搭桥,在阿里巴巴、蒜薹网站上发布销售信息,等待外地商家来收购,然而却没有形成种植、销售、收购、储藏等产业化的链条。
  面对有些尴尬的蒜薹行情,今后该怎么办?冯崇宝分析,这主要还是硬件设施不完善、配套设施没跟上的缘故。“我们要是自己镇上、村里有冷库,可以储藏蒜薹的话,就不用担心价格问题,滨州人也就能吃上自己的蒜薹了。”冯崇宝说,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与合作社的社员商量、筹资,从2014年8月份开始建设450㎡的冷库。
  记者在合作社驻地看到,冷库的大体框架已经搭建完成,就差内部的机器和设备了,建成后能同时储存200多吨蒜薹和800吨洋葱。“虽然遇到些问题被搁置了,但今年一定能建起来。”建成之后,2016年的蒜薹就可以直接放到冷库里,既保证了新鲜又让蒜农受益。
  “到时候我们还会注册商标,要以自己的品牌为依托,喊出‘惠民李庄蒜薹绿色健康无公害’的口号,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主打保鲜产品,提高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冯崇宝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