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古八景图解读
2015年05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描绘章丘八景之一“绣江春涨”的燕行图
  白云晩棹图
  百脉寒泉图
     章丘古有八景、十二景、十三景和十六景之说。据考,“章丘八大景”最早始于明初,当时章丘文人墨客写了许多八景诗,至明中期,八大景逐渐确定下来,“古八景诗”也广为流传。明万历《章丘县志》载有“危山圣井,绣江春涨,百脉寒泉,黉塘夜雪,锦川烟雨,龙洞熏风,白云晚棹,东岭晓月”八景;康熙《章丘县志》又把十二景记录在文献里。有人考证“古八景诗”为李开先所作,也有人考证为边贡所为,笔者不敢苟同,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本文仅就古书上描绘的章丘八景图简略解读一下,以飨读者。
  □翟伯成

高耸危山圣井澄
  据《史记》载:“北宫玄武虚危,齐之分野。”危山位于二十八宿的危星之下,故名。据传说,隋朝末年危山一带,三年不雨,忽有一高僧率众徒至山顶,用禅杖一指说:“此外有水。”众人挖之,清泉汩汩,喷涌而出,水碧如澄,故称此井为圣井,从此“危山圣井”在民间传诵。据《后汉书》、《太平寰宇记》记载:汉景帝三年(前154年),齐悼惠王之子济南国王刘辟光参与“七国之乱”,被太尉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刘辟光自杀,济南国除。后汉景帝命人将刘辟光葬于危山,又称铁墓顶。
绣江春涨流水声
  绣江因芹藻浮动,水纹如绣,故名。每当春季,积雪溶化、河水上涨、拍岸起浪,昼夜不停。尤在金盘桥处,两水交织,水势迅猛,落差又大,浪潮澎湃,石磨被浪冲击后发出的轰鸣声,在万籁俱静的春江月夜中声闻数里不绝。清康熙年间章丘知县钟运泰曾有“一天春卷千堆雪,三月晴轰两岸雷”的描述。金末诗人元好问也曾留下了“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的诗句。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朝鲜使者绘制的《燕行图》之一《章丘城厢图》,就是描绘章丘八景之一“绣江春涨”的景致。此景一说系章丘古城绣江河东关大桥,又一说为城北口码头大桥。雨季到来河水猛涨,哗哗水声夜晚三里地以外都能听到,传为奇谈。
百脉寒泉珍珠滚
  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名。”百脉泉水从泉池众多脉孔中涌出,状如贯珠,一簇簇,碎而复圆,似珍珠滚动。至水面,瞬间迸裂,细细有声,如泉吟琴鸣,又如珍珠落玉盘,随后散成一轮轮涟漪。泉池清澈见底,寒气逼人,故有:“百脉寒泉珍珠滚”。泉北有梵王宫大殿,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古图上绘有高起的大殿、珠泉翻滚、树木掩映,一派江南的景致。著名诗人马汝舟的《游明水即事》恰当地描绘了这一景致。
黉堂夜雪粉装城
  黉堂、即黉堂岭,长白山一余脉,位于章丘相公庄镇北4公里。一般人认为是从石龙庵向西平地中漫起的一高阜,东北可遥望长白诸峰,西临漯河岸边的东皋村。方圆不过4平方公里,却是章丘的又一胜景所在。远望,黉堂岭的形状极像一只伏在地上的鹿,因此古人有“西临漯河真鹿卧”的描绘。又因这里有一种奇幻的自然现象,夏秋之日的拂晓,岭上升起一道道白霜似的东西,犹如粉装素裹的城垣,步入其中,脚下便发出嚓嚓的响声,好像行走在雪上似的,故“黉堂夜雪粉妆城”之景。
锦川烟雨时时润
  老章丘城(今绣惠)西门有内外两门,外门名为“通济”,内门曰“锦川”。春秋佳日,早晨登上锦川门,举目北眺,旭日曦微,云蒸霞蔚,如烟似雾。锦川仿佛缥缈在烟云,凄迷烟雨中,山水空濛,天空格外高远,女郎山也隐约其中。这丹门仙境如玉宇琼楼,又如蓬莱的海市蜃楼一般,颇为壮观。在往西眺望,百川细流共汇浩渺“刘郎中陂”(白云湖),故而有“锦川烟雨时时润”之景致。
龙洞熏风日日清
  此景旧时当指今历城区的西龙洞。龙洞深暗幽邃,其深莫测,常有熏风。东门朝南,刻有“龙洞熏风四个篆字”洞门两侧有以叠字形式的妙联。后来,人们以章丘东南官庄乡赵八洞村南的龙洞代之。在天仓岭以东的四暨山半山腰中有龙堂洞,又名龙藏洞,俗称东龙洞。旧志记载此洞:“高广如厦,深不可测,中有卧龙迹,旁有石桌立如柱,俗呼为龙柱。”石壁镌有佛像四十余,巧若天成。
白云棹罢归来晚
  白云湖在章丘老城西十里,周围六十余里,内有蒲苇、芰荷、芡藻,游人晚棹,如在图画。旧时章丘城西北是一片汪洋,日出舟帆片片,夜阑,渔火点点。夏季,莲叶接天;秋日,芦花飘香。“白云棹罢归来晚”为章丘八景之一。现全湖面积17.4平方公里,有滞洪、引灌之便、养殖旅游之利。追溯其历史,白云湖最早叫“刘郎中陂”,形成于汉代。据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载:“公元前206年到公元420(汉、晋时期),济水淤废,河床淤垫高,南岸东南成为沼泽。960年(宋建隆元年),五丈河弃土两分,自成堤岸,纳巴漏河、平陵城之水聚此成湖。”明朝“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李开先在其著名的《浚渠私说》一文中也对白云湖作了细致的考证和生动描绘。
卧看东岭晓月明
  东岭山,又名杈枒山。位于市东北15公里。山势峻岩,怪石嶙峋,石多土少,孔窍连接。一窍生火,遍山生烟。在山顶北崖有一大石窟,深数丈,广如厦,章丘一景观“东岭山石窟透月”就指此处。一种说法是,每当月明星稀之夜,古人多在旧县衙阁楼的卧榻上,开窗东望东岭石窟中的朗朗明月,触景生情,便有“卧看东岭晓月明”的佳句。另一种说法是:当晴朗的夜晚,仰卧在县衙内高墩阁楼西厢,通过东壁圆窗,遥望东岭山两峰之间冉冉长起的明月,触景生情,感慨系之,此说为“圆窗透月”。
  (作者系章丘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市文联副主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