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桃源花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桃源集北街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桃源花供协会会长徐保忠。
     提起桃源花供,对于生活在鲁西南地区的人们可以说妇孺皆知。曹县桃源花供据说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很早以前这里就有祭祀“火神”的习惯,开始时人们用生祭(即宰杀猪、牛、羊或鸡、鱼等),后来由于生活困难,只好用蔬菜水果和面粉捏塑鸡鱼猪羊等形状代替。后来经过一代代桃源人继承与发扬,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品,所以称之为花供。花供会,是桃源集人每年一度的祭祀“火神”的活动,又叫“火神节”,通过祭祀火神,人们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祥和,五谷丰登。
  经过一代代桃源人的努力,桃源花供已经成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供制作工艺更为精湛,采用了菏泽民间面塑、雕刻、绘画等技艺,供品形式繁多,形象逼真的人物、鸟兽、花果、楼阁等等,可以说应有尽有。过去,每年正月初七便举行规模较大的花供盛会,家家户户摆花供,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不懂事的孩童,纷纷参加且代代相传,十里八乡的群众都会前往观赏。后来演变为全村统筹办理,由各街统一组织人雕塑、朝供,发展成今天的花供盛会。
  不得不说,桃源花供已经成为桃源镇和曹县的一张响亮的名片了,而且成为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理说,有了这样的荣誉,桃源集人应该更加珍惜祖辈们流传下来的这种文化瑰宝。但在桃源集镇桃源集北街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桃源花供协会会长徐保忠看来并非如此,“过去,每到正月初七快要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摆花供,或数家、或数十家请一火神像。后来逐渐演变为全村共同筹办,由村里统一组织人员雕刻、捏塑、摆花供。桃源集上有七条街,每年一街轮番主持,主持街不准备花供,只准备提供桌椅、搭棚、扎彩等。看到周围十里八村的群众都过来看花供,作为桃源集村人,人人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后来,由于桃源集村热衷于操心花供的老人们相继离开了人世,加上村里面的年轻人都相继干起了木材加工生意、开起了厂子,家家户户逐渐富裕起来,以往对于花供的热情逐渐降低,甚至有的家庭不再参与花供的制作”。说到此处,徐保忠脸上闪过一丝难过。
  “有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头衔,相对而言应该起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作用,但是如果不建立传承机制,使其后继无人,那么‘桃源花供’作为鲁西南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可能会从此消失,会给这种依靠技艺传承的民族文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老祖宗留下的艺术瑰宝就会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徐保忠非常沉重的说道。
  要想有一个好的传承机制,首先要改变“桃源花供走着看”的格局,给“桃源花供”找一个稳定的“家”,其次是传承人徐宝忠的确立。为此,花供协会会长、传承人徐保忠和村委会其他干部决定成立“桃源花供研究会”,并多方筹措资金,历尽千难万难,终于在桃源集村北选择了一处空阔场地,兴建一处“桃源花供”之家。“也许就该我作难,在筹建过程中,花供协会两位主要负责同志不幸英年早逝,所以建设的担子一下子全部压在我的身上。我自己筹措资金140余万元,加上社会其他捐助,终于把这个任务给完成了,但是我的两位战友却没有看到这辉煌的成果,实在遗憾。不管怎么样,现在‘桃源花供’也算是有了固定的场所,这样每年花供盛会再成立一个组委会,相信‘桃源花供’乘着文化艺术的翅膀会飞的更高更远”。看到徐保忠充满自信的描述,仿佛“桃源花供”这块文化瑰宝正在引领桃源集村群众快速实现着自己的“中国梦”。
  桃源花供,从供奉神灵的供品已演变成一种艺术观赏珍品,充分显示了曹县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让百姓们从中祈求到幸福、平安、祥和。   (庆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