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女遗风
2015年06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四女寺村内随处可见的磨盘、碑刻,如今虽已失去原有的功用,却见证了这里曾经的繁荣。
  植于明嘉靖年间的皂角树,见证了区域间的交流。
  清真寺大门上的琉璃彩瓦和神兽。
  如今穿村而过的主街道依然保持着与河道一样的蜿蜒走向。
     这里曾是明清两代卫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常年商贾云集,繁华异常;这里地处京杭大运河南岸,自古享有“九河汇流”和“德化之乡”盛誉;这里是武城县四女寺村,连村名都承载着“四女孝亲”的美丽传说……
  70岁的王和平是土生土长的四女寺村人,在他的印象中,小村庄濒河而居,他的古宅与当时的孝女祠只有一墙之隔。“喂嗨嗨……”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城运河船工号子是王和平孩提时代最初的记忆,但1965年前后,随着运河水源的不足和轮拖的替代,船工号子随之湮迹,那些船工号子的传承人也难以寻觅。
  沿着运河河堤南岸一路向小村走去,从明清时期到现代的各类建筑都有存在,村内的十余条小巷,仍延续着古村落“蜿蜒曲折”的街道脉络。小巷深处的关帝庙旧址,是村内保留较为完整的一处古建筑,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村内有三棵古槐,历史悠久,更是辉映出古村的历史韵味。
  “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保护好,就没有了。”王和平感叹说。日前,武城县四女寺镇四女寺村入选首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被评为“传统文化村落(街区)”。
  本报记者 马志勇 李榕 摄影报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