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2年,济南人对泉做了什么
强渗漏区四成遭破坏,泉水直接补给区50年少了75平方公里
2015年06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03年9月6日,通过“改喝”黄河水,置换地下水等措施,趵突泉复涌,“保泉运动”成功,济南的名片也重新亮起。而今济南泉群复涌已经持续12年,似乎泉水停喷的威胁成了传说,但14日,“敏感”的黑虎泉停喷,给泉城再次亮起了红灯。那么,12年来,济南人做了什么,让泉水持续喷涌?又做了什么,让泉水不再欢腾?
  本报记者 蒋龙龙 见习记者 唐园园     
  坏消息
平均每天抽地下水13万方
  古时的济南市民在喝水上是极其方便和幸福的。没有自来水厂之前,济南人便从井内打水,或只打浅水井便可取用优质地下水。
  根据相关材料,1933年,济南市区已经有了43万人。随后,为了供水需要,济南市也在1936年底,建立了第一个自来水厂——趵突泉水厂。水厂以趵突泉为水源地,日供水2.2万吨。1963年,济南市的人口增加到了110多万,当年济南的供水完全靠抽取地下水,每天大约抽取16万方左右。
  1985年,济南的市区人口已经超过140万人。140万人每天要抽取地下水50万方。济南泉水依然每年春季断流,1988年1月至1990年8月,趵突泉停喷长达32个月。
  从1986年底开始,济南上马引黄和卧虎山引水工程,并通过水源置换等多种手段来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2003年以后,济南的地下水源地全部关闭,当年9月6日,趵突泉复涌。
  目前,济南城区的人口已经超过了300万。但由于地下水限制开采,目前城区的自备井、东部企业等每天抽取13万方地下水,只相当于上世纪50年代的抽水量。

补给区大减,每年少渗水1875万方
  记者浏览济南历年地下水位发现,目前济南地下水开采量已经回落到上世纪50年代水平,即便是多雨年份,地下水位仍低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下水开采得少了,但是济南城区面积的急剧扩大对保泉带来的影响却更为深远。
  济南城区极力向南部山区扩张,而南部山区便是泉水直接补给区。像市区南部边界上世纪70年代在四里山,80年代在七里山,90年代到了南外环。目前在南外环和绕城高速之间,也在进行开发。
  据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今年1月份发布的《济南泉域重点强渗漏区调查与保护修复规划》显示,1995年到2000年期间,济南市城区向东南、西南以及南部方向扩展的面积占同期城区总扩展面积的42.5%。
  随着南部山区的开发,泉水直接补给区内的城镇和乡村建设面积也已扩展为50多平方公里。与50年前相比,泉水直接补给区的渗漏补给面积直接少了75平方公里。
  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直接补给区内不透水面积每增加1平方公里,就会减少入渗地下水25万立方米,多增加45.73万立方米地表径流。泉水直接补给区的渗漏补给面积直接少了75平方公里,保守估计每年会少渗地下水1875万方,按每年365天算,每天少渗地下水约5万方。

有的泉眼被覆盖,水势大不如前
  据了解,济南泉域补给区范围内存在24个强渗漏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开发建设增加了不透水建筑及硬化路面的面积,将土壤的渗透功能减弱。
  2014年,济南市举行的济南泉域重点渗漏带保护修复规划评审会上,中科院院士、国际岩石力学局成员宋振骐说,“渗漏区本身就是水下区域,上面的房子都已经建好了,就没有办法了。”渗漏带损坏,对泉水持续喷涌影响很大。
  另外,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等技术对泉群周边做了精确勘探,认为南至泺源大街沿线,北至北护城河为保泉敏感地带。但记者发现,在该片区域内有大量高层建筑,不少市民认为泺源大街沿线多层的建筑对泉脉有所损伤。
  位于芙蓉街上的芙蓉泉以前出水量较多。附近居民介绍,但是在其南侧泉城路上一高大建筑建成后,出水量逐年减少,现在几乎是一潭死水。
  位于郊外的一些泉眼也被建筑物所破坏。如位于王舍人镇的白泉,曾经出水量很大,在历史上也很有名。不过随着几经变迁,尤其是主泉眼还被建筑物所覆盖,导致目前的白泉现水势已远不如前,只是一片小水塘。
  好消息
东部用水大户要陆续搬迁
  因济南东部没有大型水厂,济南东部众多大型工业企业和不少小区只能抽取地下水进行生产,对泉水的持续喷涌带来严峻挑战。
  济南市水利部门自2006年开始实施东联供水工程,工程将现有黄河水、明水泉水、地表水以及未来南水北调的长江水作为水源,通过管道向济南东部地区重点企业提供可靠的工业生产原水,置换出优质地下水供市区生活及保泉需要。
  目前,东联供水已经可以置换东部济钢集团、黄台电厂、光大能源和济南炼油厂四家大型企业的工业用水,每天可节约7.2万立方米地下水,2014全年置换了2600余万立方米,按照大明湖扩容后125万立方米的蓄水量计算,相当于21个大明湖的水量。 
  记者还了解到,东区水厂还正在王舍人片区建设,有望于今年底完工,未来5年至10年内供水规模为每天10万立方米。届时,东部城区的多座自备井也将接入自来水,减少地下水开采。
  另外,根据规划,济钢、济炼将于2022年底前迁出济南,近期则以升级改造为主。今年底前,济钢将完成40吨转炉关停拆除任务,涉及炼钢产能380万吨。这两大企业搬迁后,地下水的开采量将会进一步减少。

日抽水3万方的城中村要改造
  据了解,目前,在济南市主城区内,除历下区已基本完成村居改造外,天桥、槐荫、市中三个区仍存在大约80个城中村,其中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有60余个。
  根据供水企业的排查,槐荫、天桥两个区的城中村用水情况较为混乱。以槐荫区的31个城中村为例,目前仍全部使用自备井的城中村有6个,自备井、自来水混用的有7个。全部或部分使用自备井的城中村占槐荫区全部村民的40%以上。
  据济南水政监察支队的估算,城中村每天抽取的地下水大概在3万方左右。
  济南市近日发布文件改造棚户区。据济南市规划局副局长窦家利介绍,济南市目前尚有棚户区约5万户,初步确定2015-2017三年计划改造棚户区约2万-2.5万户;剩余部分在2020年以前陆续实施改造。这将进一步减少地下水抽取量。

海绵城市一年能留4个大明湖
  济南市自2001年开始对强渗漏带进行回灌补源实验。强渗漏带是一种地质结构,可以把地表水快速补充到地下,济南每年保泉就是将水库水经过渗漏带下渗补给地下水。
  为了回灌补源,卧虎山水库2014年已经补水5400余万立方米,今年3月份开始加大卧虎山水库放水量至每天30万立方米左右。今年春季还通过卧虎山水库调水工程将黄河水引到玉符河渗漏带进行回灌补源。
  今年,济南市水利部门将试点保护两处强渗漏区,分别为邵而-展村、兴隆-土屋强渗漏区。其中邵而-展村是近自然洼地型强渗漏区,兴隆-土屋强渗漏区是人为干扰的强渗漏区。
  济南市相关部门今年还启动“海绵城市”创建试点工作。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到2020年,济南市区一年要留下533万立方米,相当于4个多大明湖的降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