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木盆能过河,坐木桶就过不得?
都素质教育了,小猴过河该有标准答案吗
2015年06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小猴过河 (漫画)
   本报见习记者 周国芳
  一幅名为《小猴过河》的四格漫画,出现在济南市一所小学二年级的月考试卷上。小猴子们用什么样的工具才能抵达对岸得到桃子?
  标准答案只有一个——木盆,凡是文中出现木桶、竹桶之类的扣5分,有小朋友因写了木船甚至被扣了6分。
  有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天天喊着素质教育,连小猴子过河都要设定标准答案,这不是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吗?
雪融化之后是水
不是春天?

  “木桶、竹桶或是木盆,有那么大区别吗?”看到孩子的月考试卷,济南网友“村长有话说”感到很不解,“标准答案是木盆,其他答案要扣分。这样的标准答案是不是把孩子变成了流水线上生产的零件,标准化但是毫无思想?”
  像小猴过河中的木盆一样,令人大跌眼镜的标准答案还有不少。当被问及“雪融化了之后是什么?”时,一个孩子答“春天”,结果被老师判定为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这样的标准答案似乎还“情有可原”,但另一些“标准答案”注定只能当笑话听。
  比如:“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这首诗是什么?”有学生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结果同样被判卷老师打了个“×”,标准答案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甚至连题目要求“写你最喜欢的一句话”都有标准答案。请把朱自清《匆匆》这篇散文中,你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有同学写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但标准答案却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引来了家长的强烈质疑,一篇文章你可以喜欢这句,我可以喜欢那句,难道最喜欢的一句话也要统一吗?这样的“一统”,很可怕也可悲。
要让孩子
大胆说出“我认为”

  与从小教育孩子的标准化环境不同,到了大学,则鼓励学生做创新人才。这就产生了“标准”与“创新”的矛盾,不同阶段教育方式与要求的矛盾。
  网友“村长有话说”在生活中的身份是一位大学老师。他认为,国家呼吁创新驱动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可是从小孩子们却成长在处处都是“标准答案”的教育环境中,难道到了大学创新思维就会从天上掉下来吗?孩子的创造力就这样被一点点扼杀了,最终成为流水线产品。  
  现实中,每一份“标准答案”的背后,都是考生的命运,是命题者的权威。当学生们不得不向看似客观公允的“标准答案”低头时,最终我们获得的或许只是一个远离了创造和创造精神的世界。
  举个例子,课堂上,老师问同学:“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1只,还剩几只?”这是个传统的脑筋急转弯题目。但有个孩子却是这样说的,他反问:“是无声手枪吗?”
  “不是。”
  学生接着问:“树上的鸟有没有聋的?”“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么就剩1只;如果掉下来,就1只不剩。”
  实际上,国内外都有高考,高考都是指挥棒。但很多国际一流大学是把能力培养作为选拔人才的第一要素,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求出不同答案。一些大公司的招聘也是如此,比如谷歌每年的招聘题,都会难倒一批习惯做标准答案的中国高校毕业生。
  教育专家表示,老师在课堂上要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释放,让他们大胆地说出“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于素质教育,您有什么要吐槽的?又有什么好建议?我们已在齐鲁壹点客户端“大学堂频道”摆好擂台,不服来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