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星纹、蛋壳陶艺、原始陶文迷影重重
远古陶器暗藏的那些智慧密码
2015年06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八角星纹彩陶豆
  蛋壳黑陶高柄杯
  大口尊
     四五千年前的山东地区孕育了独特的东方文明。泰安大汶口文化的八角星纹彩陶豆,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高柄杯,陵阳河遗址的大口尊向世人展示了原始先民的高超技艺和智慧。至今,这些远古陶器的身上,还暗藏着密码,静静等待后人的破解。
1
神秘符号五千多岁了
  流传至今的远古陶器精品大多以造型独特著称,然而山东博物馆收藏的八角星纹彩陶豆却以其鲜明的色彩和神秘的符号惊艳了世人。
  绘有对顶三角形与若干线条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的陶衣上绘有5个方形八角星状纹饰,各八角星之间用两列白彩竖线段间隔。足部绘有两圈褐色的彩带,彩带之上用白彩绘有贝形纹样。
  豆,是古代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足盘,有的带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新石器时代的豆多为陶豆。从出土情况看,彩陶豆多来自墓葬,豆盘内往往盛放猪蹄、颚骨、猪头等供品。如此精美的彩陶,在原始社会应该是先民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用品。
  八角星纹样在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器中较为多见,可以说是我国东方先民共同认可和喜爱的图案。关于这种纹样的含义,有研究者认为是表现光芒四射的太阳,也有学者认为四射的八角象征无际的天空,中间的方形象征着大地,有天圆地方的寓意。
  从出土以来,陶豆上的八角星纹一直吸引着世人,那神秘的图案总是萦绕盘旋于观者脑海。彩陶是我们研究上古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经济的重要标本,八角星纹也像许许多多远古之谜一样,有待我们进一步解读。

2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山东人提起龙山文化的代表作“蛋壳陶”来,那是满满的骄傲和自豪。
  山东博物馆珍藏的这件蛋壳黑陶高柄杯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是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蛋壳黑陶器皿是山东龙山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蛋壳黑陶器皿不以色彩、纹饰出众,而是以造型和工艺见长,风格简洁爽利,彰显出匠人的高超工艺。陶泥全部是经过反复淘洗的细泥,陶胎内看不见任何杂质,其质地细密坚硬,几乎没有渗水率,即使是当代的研究人员想要模仿烧制如此高品质的陶器,也是非常困难。
  陶杯经轮制而成,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3毫米,但质地却极为细腻坚硬。而且,胎体表面经长时间打磨,石英、云母等反光物质发生平行反射,使得器表熠熠发光。加上采用镂孔和装饰纤细的划划纹,它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的顶峰。
  蛋壳黑陶杯仅仅出土于少数的大中型墓葬之中,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这就意味着社会上已产生阶级分化,即将告别原始的蒙昧。可以说,蛋壳黑陶杯的出现,掀开了东方海岱文明的曙光。

3
比甲骨文更早的 文字符号
  1960年,一场暴雨将日照市莒县陵阳河遗址“洗”了一遍,随后三个炮弹形状的大口尊重见天日。如今,大口尊上刻画的符号被认定为比甲骨文更早的原始文字,并写入了教科书。
  大口尊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距今已有约5000年。夹砂灰陶,侈口,口沿外折,深直腹,下部渐收成尖底。火候较高,胎骨坚硬,器体甚重,器身装饰有浅篮纹。
  大口尊其貌不扬,陶文宝贝都在它的肚子上。此类陶文在莒县陵阳河、大朱家村、杭头、诸城前寨等遗址均有发现,现已出土8种类型20个单字。其中最大的字符由三部分组成,由上往下分别为日、云、山。
  学界通常认为大汶口陶尊文字已具备了汉字音、形、义的因素,并正向臻于成熟的汉字发展,与甲骨文极为相近,应是汉字的祖形,是中华民族5000年前由蒙昧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
  经专家考证,在五千年前,鲁东南有个强大的莒部落,陵阳河是莒部落的核心地带,莒部落是东夷部落代表,有辉煌的古代文明。每至春分、秋分,莒部落举行祭祀仪式,将刻有“日云山”的大口尊至于祭台崇拜祭祀日出,同时昭告百姓,进行播种和收割。
  如今,那幅经典的刻画符号——“日云山”,已收入中学七年级《中国历史》课本上册,并确定为原始文字,传教后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