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细菌战屠杀无辜平民数十万
日军挖开河堤投放霍乱菌
2015年08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凌文秀                      
  “细菌战”,这个出现在抗战影视作品中的战争场景,惨绝人寰的地狱般的描述,在咱们聊城的土地上也曾发生过。临清市曾经荣获过“书香之家”称号的井扬曾对此有过深入研究,并有大量素材。他多年的采风、整理资料,还原了那场炼狱般的灾难,受害30万以上的平民数据更是触目惊心。
  霍乱流行
多地成“无人区”

  1943年冠县霍乱流行,尸横遍野,最严重的辛集、定远寨、贾镇、桑阿镇一带,自然灾害加霍乱、副霍乱,使得该地成为“无人区”。“霍乱盛行”、“死亡枕藉”、“哀鸿遍野”、“无人区”、“活人相食”等等词汇是当时文献和地方志描述鲁西、冀南地区情形的高频率词汇,可见鲁西、冀南地区霍乱流行之严重,情形之悲惨。
  井扬是临清市财政局干部,1990年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后在临清市委宣传部、临清市委政策研究室、临清镇街以及临清财政部门工作。
  在井扬搜集的资料中,还有历史亲历者的回忆,更具有震撼力。根据崔维志的实际调查,冠县城区张腾桥老人说汕坊村300多人因闹霍乱加饥饿,死去108人。聊城市东昌府斗虎屯后哨营村老人梁宪柱、张春太、张春衡、李丙伟等几位老人回忆说,1943年得霍乱病的人浑身抽搐,发高烧,说胡话,上吐下泻,死亡人数很多。除了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外,日军“十八秋鲁西作战”还给鲁西、冀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卫河在鲁西的特点,日军决溃河堤后,造成了鲁西、冀南大水灾,大片良田变成一片汪洋,粮食绝收,饥荒横行,鲁西成为人间地狱,农民纷纷逃离家园,流落他乡。此外,由于霍乱病菌有长达几十年的潜伏期,所以日军播撒的霍乱菌仍然有潜在的威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临清又爆发了霍乱就是例子。
不是自然灾害
而是细菌作战

  这场霍乱大流行,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井扬表示,历史已经过去了70年,由于日军细菌战的秘密性、中国当时医疗水平的限制、同步调查取证的等等原因,日军播撒霍乱菌和鲁西、冀南霍乱大流行直接的因果关系,我们的确难以找到,但是,间接的证据形成了链条,从而同样可以侧面证明1943年鲁西、冀南霍乱大流行就是日军播撒霍乱菌所致。
  “一方面,从鲁西、冀南的地方志中,我们找不出此前该地曾经发生霍乱的记载,也就是说,霍乱在该地此前不存在,不是地方病,没有外在因素引起,不可能出现霍乱。”井扬分析,另一方面,日本战俘亲口供述了日军实施霍乱战的计划、行动、因霍乱死亡的人数等等。所以,种种事实表明1943年鲁西、冀南霍乱大流行不是偶然的自然灾害,而是日军对中国无辜百姓进行的一次规模空前、惨绝人寰的细菌战。
  日军“十八秋鲁西作战”给鲁西、冀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中最大的危害就是细菌战造成了大量和平百姓的无辜死亡。谢忠厚先生在《抗日战争研究》2013年第二期发表《日军鲁西霍乱作战研究》一文,他根据当年冀南受灾调查及之后日军供述资料表明,日军鲁西霍乱作战,造成冀南全区因霍乱流行、水灾、饥饿,致人口减少约50万,死亡20万;造成鲁西地区居民死亡至少数万人。可以认定:日军鲁西霍乱作战造成冀、鲁、豫三省边区中国居民因霍乱、水灾、饥饿而死亡近30万人。实际上,日军“十八秋鲁西作战”到底造成多少平民百姓死亡,现在已经很难说清楚了。但是,死亡数字的多少不能改变日军细菌战的罪行,其性质都是一样的。日军细菌战给鲁西、冀南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痛苦,是干瘪的数字反映不出来的,这里摘录两条史料,可能更能使人身临其境。
利用飞机播撒
挖开河堤投放

  1943年秋,日军鲁西作战采取什么手段来播撒霍乱菌呢?井扬和众多研究过细菌战的专家们研究后得出结论,日军通过两种手段,一是用飞机将霍乱病菌播撒在鲁西大地上,但这只是一个不重要的辅助方式。二是将霍乱菌撒在卫河里,然后决溃河堤,让奔腾的河水将霍乱菌带到所向之处。播撒霍乱菌后,日军又对疫区进行“讨伐”,迫使感染的老百姓四处逃亡,从而达到传播霍乱病菌的目的。
  日本新闻工作者本多胜一、长沼节夫采访了许多当年参加侵华细菌部队的老兵,写成了实录性报告文学《天皇的军队—“衣”师团侵华罪行录》,据该书记载,"1943年的一天,山东以范县、朝城县、阳谷县为中心的鲁西平原一带的解放区范围内,突然降下了一些由飞机扔下的罐头炸弹。罐头里装的就是霍乱菌”。尽管1950年代日军战俘没有类似的交代,但是从战前部队动员情况可以看出,日军采取了用飞机播撒霍乱菌的手段。
  卫河发源于河南中部,流经河南、山东、河北,最后在天津并人大运河。卫河在鲁西段的特点是河床高于西边的陆地,而且与运河等水系交汇,所以河水一旦在此决堤,卫河以西地区将会迅速被淹。1943年8月,鲁西在长时间持续性干早后,普降大雨十余天(一说7天7夜),卫河、运河、漳河、溢阳河河水暴涨,于是日军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将霍乱菌撒进卫河,并将8处河堤决溃,致使鲁西霍乱大范围泛滥。
  日军决溃卫河5处河堤的具体地点是:临清大桥附近的卫河西堤、临清小焦家庄附近的河堤、临清尖家镇附近的卫河北堤、南馆陶东北5.5公里拐弯处。据矢崎贤三供述,1943年9月中旬日军第五十九师团第五十三旅团第四十四大队大队长广獭利善率驻扎在临清城的第五中队、机关枪中队各一小队共60人,来到卫河临清大桥附近,由第五中队中队长中村隆次、机关枪中队中队长久保川助作、重机枪小队队长小岛隆男及4名士兵共7个人将卫河北岸堤防掘开50公分宽、50公分高,长5米的口子,决堤后日军又将150米长的一段堤防决溃,并将霍乱菌撒进卫河水里。
多次讨伐“疫区”
霍乱迅速蔓延

  据大石熊二郎供述,1943年某一天日军第四十四大队第三中队的第一、二小队30余名士兵,在南馆陶至馆陶的卫河拐弯处,用铁锹和镐头将河堤挖开4米长的口子,把霍乱菌撒进河水,洪水北漫,淹没了南馆陶方向长16公里、宽4公里的地方。又据难波博口供述,南馆陶东北5.5公里拐弯处的卫河北堤决堤处是经他堪定并获旅团长田坂八十八同意的,决堤的时间在月末。
  据小岛隆男供述,1943年9月中旬,第五十九师团第五十三旅团第四十四大队大队长广獭利善亲自指挥50名士兵,在小队长小岛隆男和中队长中村隆次、久保川助指挥下,4名士兵在临清小焦家庄附近卫河水流最急的弯曲处,将河堤决溃,撒入霍乱菌,结果大水冲开决口长达150米。
  据矢崎贤三供述,第五十九师团第五十三旅团第四十四大队第二中队中队长蓬尾又一率部于1943年8月下旬将临清尖家镇附近的卫河北堤决溃,并在河水重撒人霍乱菌。除了上述四处地点外,日军还在临清小焦家庄附近的花园村决溃了卫河河堤口。
  日军播散霍乱菌后,很快造成了霍乱大流行。但为了进一步加大霍乱扩散,仅仅是属于十二军的五十九师团日军就对疫区进行了3次大“讨伐”。 1943年9月上旬,临清、馆陶和堂邑等县的日军独立步兵第四十四大队在大队长广獭利善的指挥下。进行了为时一周的首次“讨伐”,进攻该地的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迫使感染霍乱菌的病人逃难,混入和平农民中,从而使霍乱进一步蔓延。1943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参加“十八秋鲁西作战”的日军对疫区进行了为时约20天的第二次“讨伐”,参加部队主要有四十四大队(继续在聊城、堂邑、馆陶、临清、冠县等地活动)、五十四旅团坂本甲支队(攻击在莘县、范县、濮县、观城、大名等县的八路军)。据矢崎贤三供述,他率领30名日军,每天行军16至20公里,驱使霍乱患者四处逃亡,使霍乱病菌在中国老百姓中进一步蔓延。1943年10月上旬至中旬,五十九师团在鲁西地区又发动了第三次“讨伐”,方法仍与从前相同,霍乱迅速蔓延,但日军自己也受到了感染,所以10月下旬,冈村宁次和石井四郎下令停止了“十八秋鲁西作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