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自行车条约”的济南人找到了,他是59岁的杨先舰
“鲍德威再来,还借车给他”
2015年08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先舰(中)送给鲍德威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纪念品。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几天来,人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的与美国历史学家鲍德威教授签订“自行车条约”的济南老人找到啦!他是济南市民杨先舰,30日晚,他和鲍德威共进了晚餐。

本报记者 马云云 许亚薇                
一会儿两遇鲍德威,“这就是缘分”
  “那天我一天看到他两次。”回忆起23日与鲍德威的相遇,杨先舰记忆犹新。当天他要去济南房管大厦附近办事,因为附近不好停车,平时不太骑车的他骑上了自行车。
  在房管大厦附近的路口,他见到了一位正在行走的外国人,此人正是鲍德威。办完事再次上路,杨先舰来到泉城广场,在附近的一个十字路口,他再次见到了这位外国人。
  “我很奇怪,这么长的路,这个老人为什么不打车?”杨先舰心里纳闷,他走上前与鲍德威对上了话,对方告诉他要去山东大厦,但是乘错公交车,迷路了。
  两次遇到这个外国老人本就觉得奇妙,而鲍德威的一口中文更是让杨先舰惊讶:“他会说中国话,感觉更奇妙了!”“这就是缘分。”杨先舰几次这样感慨,而他也给鲍德威留下了深刻印象。“从第一次见面,就对他有很好的印象。”鲍德威说,“那只是一次偶遇。”显然他没想到一次相遇会引发这一系列美好的故事。
  在泉城广场旁,鲍德威还要往东走,但这不是前往山东大厦正确的路,杨先舰阻止了他,他跟他比划着:“是不是那个圆弧形状的楼?”鲍德威点点头。为防止鲍德威再次走错路,杨先舰和他一起往山东大厦方向走。
  在同行的过程中,他们聊着家长里短,杨先舰得知鲍德威是位骑行爱好者。
一听鲍德威要租车,“租什么,骑我的”
  聊天中,鲍德威表达了想租辆自行车的想法,杨先舰马上想到要把车子借给他,“租什么?骑我的。”
  鲍德威起初觉得不好意思,他提到车上没有锁,杨先舰从随身携带的布袋里拿出锁,“看到东西这么齐,他同意了”。他们两人签订了非正式的“自行车条约”,约定大会闭幕后按照杨先舰留下的联系方式还车。
  借车之后,杨先舰就没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之后因为要去趟外地,他特别来到泉城大酒店找到鲍德威,留下了妻子的联系方式,“告诉他如果万一找不到我,可以让她过来取。”杨先舰告诉记者,鲍德威约杨先舰30日一起吃饭,并一并邀请上他的老厂长和女儿。
  “自行车条约”一事经媒体报道后,杨先舰先后从朋友和女儿那里得知,自己和美国友人间的故事上了报纸,不过这报道中有个地方让他疑惑,自己今年59岁,但报道中鲍德威提到的是69岁。他还一度怀疑,故事的主人公是不是自己,后来才知道原来鲍德威记错了杨先舰的年龄,得知此事后,鲍德威给他道了歉。
老外把约定看得重,“不可能不还车”
  杨先舰是一位老济南,住在泉城广场附近,现在在一个朋友的公司帮忙,对于自己借车的这一举动,他从没觉得是件特别的事,但鲍德威却将这次约定看得如此之重,还在口述日记里写着:“比历史上任何著名条约更能打动我。”
  借车时杨先舰没有想过不还车这事,“不还就不还,再说也不可能不还”。
  能做出这样的举动,他的女儿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他就是这样的人,亲戚朋友家里有事,杨先舰都热情地去帮忙,年轻时学会了理发这门手艺,如今他常常免费给老人们理发,他甚至曾经辞职专门照顾母亲。“从小父亲就教育我吃亏是福。”杨先舰说。
  这些天,鲍德威一直骑着杨先舰的自行车参会,并到附近的大明湖、趵突泉、山东大学转了转,下一步还打算去看看小清河。
  鲍德威和杨先舰年龄相差19岁,可以说是两代人,30日见面时,杨先舰向女儿介绍鲍德威时,就让她喊“爷爷”。但他们之间有老朋友的感觉,说话也不拘束。鲍德威已经向杨先舰的女儿发出邀请,希望她到自己家做客。
  “帮了别人,我不奢求别人还啥”杨先舰说,他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下次鲍德威来济南联系我,还借车给他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