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渣土”暴露城市治理短板
2015年09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发生于9日的这起殴打环保工作者事件,表面上是露天堆放的渣土未达到降尘标准,背后则反映出渣土处理的重重困境。正规处理成本高,监管模式存漏洞,再加上现有执法力量不足,个别人便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之下,有了践踏法律、殴打执法者的胆量。

  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9月9日,济南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在一处渣土堆开展暗访期间,被不明身份人员打伤。警方专案组经过30小时的连续工作,将涉案的10名嫌疑人全部抓获。
  我们有理由相信,涉案人员终将受到法律制裁,但回想打人者那句“我的地盘我说了算”,仍让人不寒而栗。一起看似起因于打人者“酒后乱性”的偶然事件,实则反映了与渣土相关的整个产业链条,已经积攒了太多的问题,这些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于以如此极端的形式爆发。
  俗称渣土的建筑垃圾,每个人都不陌生,多方利益纠缠“渣土”之中,每一方似乎又都是弱者。为渣土苦寻“出路”的施工方,承运建筑垃圾收入却遭克扣的渣土车司机,常受渣土车“骚扰”的私家车主,以及饱受“渣土堆”困扰的附近居民,都有一肚子话要说。再联系到渣土整治已经纳入到大气污染治理的范畴,更足以证明渣土处理事关每一个“同呼吸共命运”者的切身利益。
  发生殴打环保工作者事件,表面上是露天堆放的渣土未达到降尘标准,背后则反映出渣土处理的重重困境。走正规渠道处理成本较高,“九龙治水”的监管模式存在漏洞,再加上现有执法力量的不足,霸道的承包方、“疯狂”的渣土车、野蛮生长的“渣土场”,才有了存在空间。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之下,个别人便有了践踏法律、殴打执法者的胆量。
  依法惩治几个打人者,或是查封某处“野渣土场”,确实会产生积极影响,但想从根本上解决有关渣土的诸多问题,还是得将其放置在城市治理的整体视角之下。济南每年要处理3000多万立方米渣土,但正在使用的9个渣土场只能容纳2000万立方米。也就是说,建筑垃圾处理等“配套工程”,远没有跟上城市扩张的步伐。就像木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再醒目的高楼大厦,也将被渣土堆上飞舞的扬尘遮住光泽。
  当然,渣土处理难题,并不是哪座城市特有的现象,它只不过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在城市建设领域的表现之一。因此,问题的最终解决,仰赖城市决策者、建设者的思路扭转,更仰赖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