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虫
2015年10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虫友”引逗着自己的蟋蟀,两只蟋蟀马上就开始啃咬。
  一位“虫友”欣赏朋友的蟋蟀,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小东西都是自己乐趣的来源。
  用于挑逗蟋蟀的圈草,上面的毛是用老鼠须制作的。
  虽然蟋蟀比赛的场地非常小,但比赛依旧热烈,虫友挤满了桌子。
  比赛开始,蟋蟀用圈草引逗一下马上就能开打。
  比赛前所有参赛的蟋蟀都要进行称重,比赛时让同样级别的蟋蟀对抗。
  比赛时虫友分外专心致志。
     9月28日晚上7点半,在奎文区虞中社区地下活动中心内,两张桌子旁边围了十几个人,不时发出阵阵加油声,桌子上的斗罐里,两只蟋蟀正杀得难解难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斗蟋蟀这种极具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文化生活在很多地方销声匿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常已经很难接触到这项古老的娱乐活动。
  “底事清闲爱小虫,重价得来藏玉城。交恶皆因争异性,不惜搏斗逞英雄。”民间的斗蟋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到了清代这项娱乐越发讲究,斗蟋蟀规定以二十四罐为一棹,斗之前,要先比较蟋蟀的个头大小,同一等级的即大小相当的才放入一盆决斗。
  当天的比赛也严格按照传统进行,先将蟋蟀称重、编号,再按照重量分组,保证双方的较量是在一个重量级别上,然后再通过抽签的方式来选出彼此之间的对手。
  抽签选中的两只蟋蟀被放进斗罐中时,桌旁明显静了下来,两个人分持一根圈草挑逗蟋蟀,让它们“开牙”,激发斗志之后,提闸开战,两只蟋蟀就斗在了一起。
  两只蟋蟀真正咬在一起的时候时间很短,现场人在这屏住呼吸的几秒钟之后或感慨、或赞叹,雷霆一瞬,胜负已分。当其中一只任凭圈草挑逗都紧闭牙口之时,就说明它认输了。
  此项互动的组织者李富强今年59岁,它玩虫的时间已近半个世纪。小的时候娱乐项目少,斗虫是众多潍坊孩子青睐的秋季游戏,到现在更是成了一种习惯,每年立秋过后,或去昌乐青州捕捉或到宁阳购买,他都会收集一些。
  而潍坊斗虫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即便到现在,市民之中还有不少爱好者,“专业”级别的选手也有四五百人,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组织一些比赛,将这项有着特色文化印记的娱乐项目进行推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