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蚂蚁的价值
2015年10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阮直

  日本北海道大学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他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食物源转移。原来,“懒蚂蚁”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蚁群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食物的探索,从而保证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懒于杂务,才能勤于动脑。 
  其实,这个研究并不新鲜,中国人早在两千年前就把“懒蚂蚁效应”用在管理国家的政务上了。
  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就是典型的“懒蚂蚁效应”,养士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孔子的孙子子思在《孔丛子·居卫》中写到战国时代“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此言深刻地道出了战国养士之风经久不衰的真谛。
  齐国的宰相孟尝君就足足养了三千个“懒蚂蚁”。就连会点儿鸡鸣狗盗、雕虫小技的人也能成为他的门客。秦昭王对孟尝君最为敬慕,派特使迎接孟尝君入秦。孟尝君带着门客千余人来到秦都咸阳。孟尝君献给秦昭王一件纯白狐狸皮袍子,秦昭王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可秦昭王听了属下的谗言,把孟尝君软禁起来,孟尝君请秦昭王的宠妃帮忙解救,妃子说:“这不难,但是我要一件白色狐皮袍。”孟尝君为难了,仅有的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来第二件呢?有个门客说他有办法。当天夜里,这个门客模仿狗叫声,从狗洞潜入秦王内库,看守以为是自己养的狗,未加怀疑。于是这个门客盗出了那件白色狐皮袍送给秦王的爱妃,孟尝君也得了自由,并急忙带领门客连夜逃离秦国。他们半夜逃到边界的函谷关。这关口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出入,忽然有个门客学起了公鸡叫。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了起来。守关的人开了城门,让孟尝君出了关。等到秦昭王派人追到函谷关时,孟尝君和他的门客已经走远了。
  就这样一些平素里无所事事、只会点儿鸡鸣狗盗的人,关键时候却比那些勤勤恳恳种苞米的人更有价值。
  其实,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这个道理是通用的。因为任何组织都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构成的,“勤者”与“懒者”都不可或缺,勤者的存在,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但那些指手画脚、牢骚满腹者也不是毫无存在的必要。没有了“懒惰者”与“不合作者”,勤者还真的极易无所适从,多作无谓劳作。
  特别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不能少了看似“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懒人”,正是这些貌似不勤恳的“懒蚂蚁”的“坐而论道”,才是宏观决策的智囊团。他们“没有实际用处”的虚幻的事业,才能让无数务实的人有了安置灵魂的精神家园。有些看起来没有用处的“懒蚂蚁”其实是文化使者的自觉寻找。人类如果没有那些“懒蚂蚁”从事着诸如哲学、美学、数学、文学艺术这样的研究与创作,全是寻找、制造物质财富的勤勤恳恳的“勤蚂蚁”,该是多么单调与可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