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乐和
2015年11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黄杏林
  人生在世,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假期里、轻闲时,都想找个乐和,减缓一下压力,放松一下心情。如今假期多了,交通方便了,乘高铁或自驾旅游已是常事儿,就是坐飞机国际游也成时尚。富有富活法,穷也有穷活法。我想起40多年前我家一次穷乐和的往事,还怪有意思的。
  那是1968年秋的一个星期天,为了满足母亲去看望表哥的愿望,我们一大早就出发了。交通工具是一辆从学校借来的购菜三轮车和自家的一辆自行车。老人和两个孩子都坐在铺上草苫子的三轮车上,由我老公蹬着,我独自骑自行车。交通路线是从我们住的东北郊桑园到西南郊党家庄以南的军工厂。给表哥带的礼品是用粮票和五元钱买的鸡蛋糕和长寿糕。车上还带着葱花油饼和咸鸡蛋,另外还用两个军用水壶灌满开水,再用小褥子包起来保温,这是供老人孩子路上饿了渴了的备用品。
  我们在济南,这是第一次出城区走亲戚。路远,道也不熟,反正出了门,朝着西南方向蹬车就是了。那时的市区,没有多少车辆,即使繁华地段,也不像现在店铺林立,车水马龙,所以我们一路行驶畅行无阻。老人和孩子一路有说有笑,有时我们倒成了一道风景,引来行人驻足观看。市里的柏油路还好走,出了市区,都是玉米地边的黄土路,不光坑坑洼洼,还有许多上坡。遇到实在上不去的大坡,我必须下自行车,伸手在三轮车后推一把,等他上去坡了,我再回来骑车弓腰前蹬。就这样一边问路,一边前行,中午总算到了表哥家。站在他们的大门口往回一看,原来他们军工厂建在一个十分偏僻隐蔽的土山包上,怪不得走得这么费劲呢?
  表哥表嫂见我们去了,惊愕不已,喜出望外,他们万万想不到这么远,我们一家能乘这种交通工具去拜访。慷慨热情的哥嫂,拿出最好的食物款待我们。因路远,没敢久留,下午两点多,我们就告辞返回。
  往回走,路熟了,又多是下坡,总觉得比去时快多了。不到四点,就过了“八一”礼堂。一看时间还富裕,老公想起我母亲曾说过想去英雄山看看的话,就征求老人的意见。老人表示,只要我俩不累,就去。孩子们当然双手赞成。于是我俩兴致勃勃地往南拐,蹬车朝英雄山奔去。
  说来,去英雄山看看,也是母亲许久的一个心愿,因为山上已落成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的修建,也融入了父亲的心血。
  济南刚解放不久,市委市政府就酝酿在四里山(后改名英雄山)修建烈士纪念塔,并成立了建塔委员会,父亲从一开始就是建塔委员会成员。从筹备建塔到最后建成,历经近20年。其间,开了无数次会,邀请过多位知名专家,出台过好多设计方案。原定是建纪念塔,1957年省长办公会决定,改“塔”为“碑”。修建又几经曲折,曾因财政困难而搁置、停工,1964年才再次复工,直到1968年5月4日终于正式落成。只可惜,父亲于1966年病逝,没能亲眼看到建成的纪念碑。因为父亲在世时,经常说起建纪念碑的事,开会回来,他经常带回些设计图纸,铺在桌上,仔细比较琢磨。因父亲的参与和关心,所以我们家人对纪念碑便有了特殊的感情。
  我们将两辆车锁在英雄山脚下,沿着山北麓刚修的台阶拾级而上。我们俩,一个搀着老人,一个领着小女儿,慢慢地往上攀,只有五岁的大儿子,一口气跑到纪念碑跟前。我们站在碑前,环顾四周,青松翠柏环绕,往南一看,层层台阶,宽阔而气派,把纪念碑衬托得庄严而肃穆。仰望碑身,高大而雄伟,碑正面毛主席亲自题写的碑文“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金光闪闪,熠熠生辉。我们围着纪念碑转了两圈儿,母亲拍着底座上的岩石,深情地对我说:“要是你爸爸能看到就好了。”我俩怕母亲感伤,就提议下山回家了。
  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回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捅开封好的煤球炉子,热了热早已备好的饭,全家人边吃边开心地聊了起来。母亲说:“今天穿行了整个济南城,不光看了亲戚,还爬了英雄山,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收获不小,可就是累了你们俩喽!”接着母亲就问我们累不累,我俩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累!”其实不累是假,当时腿肚子已是又胀又疼。不过用我们的劳累,能实现老母亲的两个心愿,能换得一家老小乐和,我们觉得:值!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