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30年,清檀木椅重现天日
曲阜三孔文物普查接近尾声,几十万件文物有了“身份证”
2015年12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三孔文物普查现场
     本报济宁12月16日讯(记者 黄广华 汪泷) 日前,记者从曲阜市文物局获悉,在全国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曲阜市的普查工作也已临近尾声。经过一年的普查,三孔几十万件文物都有了“身份证”。不少“消失”多年的文物也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在刚刚结束的孔府家具普查工作中,孔府旧藏的椅凳、床榻、箱柜、桌案、杂项等五大传统类孔府旧藏家具的分布、数量、类别及保存状况得到进一步明确。旧藏明清家具类文物全貌得以在普查中完全展现。
  “普查中,一些遗失多年的旧藏家具也‘失而复得’。”孔府文物档案馆副馆长孔祥军告诉记者,他们就曾在孔府东路的佛堂楼二楼,发现了一把在级文物圆椅。记者了解到,文物分为一、二、三级,在级说明它是被列入到文物范畴当中的。孔祥军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次清理中曾查到有这把清代檀木圆椅,但一直没找到。原来,这是在过去几次文物家居修复时,因修复工程中断,而被一些旧修复木料掩埋在了佛堂楼内。“孔府东路的所有建筑内,二楼几乎都存放文物,数量十分惊人。”孔祥军说,也正是借着这次普查,这些多年来要么落满灰尘,亦或是没了踪影的文物都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这次普查将孔府内的文物数量、种类,都进行了编号登记。
  此外,繁重的普查工作也促使曲阜的文物工作者们研究出了不少普查妙招。由于在普查中每件文物至少要拍三张照片,这对于拥有几十万件文物的孔府而言,给照片编号是个庞大的工作。所以档案馆的普查人员赤桂福还制作了名为“图片编号处理”的软件,只需点击照片就可以自动进行编号。而这样的“高科技”,也在全省文物普查工作中进行了推广。



 延伸阅读 
在校大学生与 文物“亲密接触”
  成为一名文物普查工作者,对在校大学生而言是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得益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曲阜市文物局、曲阜市文管委的长期合作,该学院80多名研究生、本科生有幸和孔府内的珍贵文物来了次“亲密接触”。
  “去年文物普查一开始,文物局就和沟通希望能抽调几名学生协助普查。”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成积春回忆当时的合作,于是他派了四五名研究生过去,成为了首批参与到孔府文物普查当中的在校大学生,他们每天都要在文物仓库里呆上6个小时。
  而随着这几名大学生上手快、工作热情高,到今年曲阜市文物局决定邀请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于是成积春先后向普查一线派送了80多名学生,其中包括50多名研究生,30多名本科生。这一年,在曲阜市的文物普查一线,平均每天都有超过40名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在协助工作,他们几乎参与了包括档案、钱币、家居、石碑等所有文物门类。
  本报记者 黄广华 汪泷 通讯员 宋广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