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繁华的古城东城门瓮圈
2015年12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东城门老照片
  曾经的东城门外河景
     有读者从家里找出三张古城东城门、东城墙的老照片发给记者,想了解一下东门口一带的历史状况。记者就此采访了年逾八旬的原古城居民王同丰老人。
  老人回忆,原来的老城门是扭头门,外面的那道门向南开。从一道门到二道门之间是瓮城圈。瓮城处曾有义成堂、万兴成、福成堂等书庄,以及笔庄、染坊、澡堂等十几家商号。
  瓮城大门外是护城河,顺河边向南约百米以内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电灯公司故址。电灯公司背靠东城墙,是商振声开办的。商振声是民族企业家,先后开办过万聚德银号、农工银行等。银号和银行都在距离东门口不足百米处的西边。
  瓮城里有一家有名的浴池,字号“浴德池”,是马宅街人刘玉合开办的;安乐巷的曲家在瓮城圈大门外开办了染料铺;老鼠胡同前头居住的刘家,在东门口卖甜沫,味道好喝,远近知名。
  每年的春节到元宵节之间,当时流行“逛东门口”。因为这里是古城最热闹的地方,里面有摇山梨粘(即冰糖葫芦)的、晃签的、套圈的、变戏法的、说评书的、拉洋片的等。摇山梨粘的,腔调诙谐,逗人发笑;拉洋片的,在一些木制带框框的架子里,一张张的洋片从这头进那头出,再从另一层框框推回,如此边唱边推,声调合辙押韵,别有趣味。
  另据吴云涛先生整理的资料记载,逛东门口主要是在东城拗头门的南边逛。顺城墙往南一里多地长的大段地方里,从大年初一就是人烟闹市,摊贩如林,玩艺杂耍,纷纷登场,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人流挤拥不透,一片吆喝声、喧闹声、锣鼓管弦声,好比当年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好个繁华火爆的大市场!
  从前,未出嫁的闺女、刚进门的媳妇都是不能随便出门的,认为年轻妇女抛头露面不成体统。可是正月里逛东门口,却成了妇女解放的好日子,公婆也欣然答应儿媳妇的要求,于是姊妹、妯娌相约做伴去逛逛玩玩,大开眼界。因为妇女多是缠足的,多是坐“小花车”(独轮小红车)前往。
  套圈约在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才兴起,或是从别处流传来的。套圈从东门口开始出现,以后每逢各处春会、庙会,总有这行生意。三十年代以后被禁止,视其为赌博游戏。
  从东门上城的马道斜坡登上城墙,纵目远眺,四周景色尽收眼底。
  城门处遗留的铁炮,是百年前军事防御的兵器,灌上药点燃,向外轰击,可给攻城的敌人以重创。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武器也渐渐被废弃于城头,多年无人过问。人们按其体型巨细,呼为“大千斤”、“二千斤”。
  东城门上,在几株苞松笼罩下,有一座二郎庙。里面有三只眼的二郎神,面如敷粉,唇若涂朱,相貌英俊,威风凛凛。他脚下趴着一只狗,却是半瞑半睁眼,很驯善地蜷伏地面,并不吓人。狗虽是泥塑的,猛一看去,浑身毛茸茸的,活灵活现。
  从东城墙下去,饿了就到瓮圈去吃点东西。那里有一家“新民舍灌汤包”;要不,买两块又瘫又烂、又热又甜的山药。还可以在河边上船,小船坐三至四人,划到护城河中心,碧波涟漪,心旷神怡。船划到旧米市街的南头,从这里下船可以去山陕会馆。会馆外有的是零食摊,吃几个煎包,喝碗米粉,花不了几个钱。那时,电影还没流行,但也有外地来的、临时赁房子的放映无声电影,银幕小,设备简陋,却吸引不少人去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