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雾霾天限行说说环保自觉性
2015年12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头条评论 
□刘振
  这一周,德州人又是在雾霾里度过的,空气质量指数持续爆表,天地间混沌一片,久久不见天日,视觉上的不适应,慢慢引发了精神上的不舒服,压抑、焦虑、烦躁等各种负面情绪随之而来,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地扩散开来,这种“雾霾病”的杀伤力显然不仅在于心理,对身体的损伤更是可怕至极的。于是乎,抱怨、声讨、调侃等各种声音不绝于耳,一时间全民变成了雾霾“段子手”,雾霾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骂过之后,还需反思,防治雾霾,人人有责,我们每个人要做的不能只是吐槽。
  每当雾霾锁州城之际,民怨就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其背后更多是公众的无奈自嘲,而政府部门也会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如工厂限产停产、中小学放假、工地停工、车辆单双号限行等,且不管治理效果如何,这些措施都彰显了“不妥协”的态度。每个人都对雾霾深恶痛绝,都期待着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驱散雾霾,可当红色预警发布了,不少市民又发觉给日常生活造成不便了,有多少人一边开着车制造雾霾,一边在车里大声抱怨雾霾害死人。根据记者调查,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启动后,德州街头“闯限行”的车辆随处可见,司机要么不知情要么觉得无所谓,让单双号限行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其实,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类人,不发布红色预警,他怒不可遏,恨不得化身环保卫士拯救地球;一旦发布红色预警,他又满腹怨气,埋怨治霾不给力,还给生活添了乱,这就是典型的“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手电筒思维”,只愿享受他人提供的便利,却不愿做出自己的牺牲。
  如今,雾霾俨然已成为“冬季必备”,甚至让人生出了一种错觉:没有雾霾的冬天是不完整的。渐渐地我们似乎习惯了与雾霾共存,其实这种习惯比雾霾本身更可怕,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对雾霾已经从恐惧变成了麻木,如此一来雾霾就会在时间长河里幻变成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公众不会愤怒,专家放弃良知,政府也不会“断腕”治理。面对不断加剧的雾霾,“等风来”似乎成了眼下最为有效的防治措施,这种破罐子破摔的看客心态更值得警惕。
  所谓“同呼吸,共命运”,十面霾伏下,我们早已成了命运共同体,既如此就该共同担责。每个人都要有一份担当精神,多一份节能减排的环保自觉性,少开一次车,多种一棵树,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多一点主人翁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