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人才楼亮灯,城市才有后劲”

     本报记者 周国芳 贾凌煜 杨淑君

  “住房、子女入学有了保证,人才才能舒心工作。一栋栋人才楼里亮了灯,城市发展才有后劲。”对于德州的人才引进工作,省人大代表、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这样说。去年,德州出台了招才引智工作的人才新政,《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人才支撑计划》被形象地称为“黄金30条”。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借鉴淄博、济宁、德州、聊城等地做法,健全引进人才制度。以德州为例,陈飞介绍,“黄金30条”规定,市财政每年设立不低于1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按照计划,到2020年,德州市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00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00名,引进博士和硕士5000名、大学生10万名。对于德州引进的高层次团队,给予100万元-1000万元科研资助,最高可给予5000万元。
  “此前,德州禹城的功能糖项目探索与山大合作,吸引了人才。专家来了,人才公寓都住满人了,德州未来的发展将大有可为。”陈飞介绍。
  和德州相同,济宁也是个内陆城市,但济宁市的引才工作“平台、资金和安居,一个都不少”。
  2015年,济宁市新引进14名省外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来济宁创业,新增省突贡专家、来鲁创业人选等其他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0名,引进硕士以上研究生2800余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5万人。
  “人才安居计划”也是济宁留住人才的法宝。2015年,济宁市新完工人才公寓2530套、启用1669套。
  除了留住本地人才,还要吸引外国专家。聊城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累计近200人次外国专家来聊城创新创业,数百技术项目落地投产。此外,聊城市与山东省外国专家局签订了《海外高层次人才战略合作备忘录》。“下一步,将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到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专家和管理团队,设立研发机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