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被患者“赖”上是种幸福

  史晓艳到乡村开展健康教育。
     虽然距离获得全国“糖尿病健康教育管理认证单位”的荣誉称号已经有些时间了,但每次想起获奖时的场景,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史晓艳还是难抑心中的那份激动,为自己的团队感到骄傲,感到欣慰。一晃十余年过去了,在健康教育这条路上,他们走出了自己的方向,且从未停歇。
  本报记者 樊伟宏
通讯员 勾翠华
  从最年轻到最年长
行医梦想未曾改变

  作为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史晓艳不仅是科里的“掌舵人”,更是科里年龄最长的“老大姐”。
  1992年,史晓艳带着优异的成绩走出了潍坊医学院大门,出于对大企业的一种憧憬,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到齐鲁石化中心医院(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前身)工作。“当时最想去的是妇产科,因为可以做手术,但因为妇产科并不缺人,最后我被分到了保健科。”
  因为保健科面对的病种比较杂,在科室呆了八年,这八年在大内科方面为史晓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我是科室最小的,所以边工作边跟着前辈们学习,也为后来的工作做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2000年,史晓艳来到中日友好医院进修内分泌。通过一年的学习,让她系统掌握了内分泌常见病的治疗,而这也是她与健康教育结缘的开始。
辨脸识病,
她被患者记在心里

  结束了进修回到医院后,半年时间她只看了几个因为糖尿病住院的患者,这让她感到有些失落,“工作接不上茬,我便想着怎么才能发挥作用,正好当时院领导征求我去医务科工作,我便马上答应了。”
  在医务科的时间,史晓艳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业务,她也是当时机关中为数不多的坐门诊的行政人员。“我在去医务科前向领导申请了一个内分泌专业门诊,这样可以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当时也得到了医院领导的支持。虽然病人不多,但我还是很开心。”
  据史晓艳回忆,一次她在门诊碰到一个老太太,出于职业敏感,她觉得老人的面容有问题,于是便把老人叫进了诊室。在和老人沟通并对比了老人过去的照片后,她建议老人做个磁共振检查。“当时只感觉老人的脑垂体可能长了东西,但医院那时还做不了这项检查,没想到老人最后还真去别的医院做了检查,最后确诊为脑垂体瘤。”
  十几年后,一次在医院电梯的邂逅,老人一眼就认出了她,并向她表示感谢,而这也让史晓艳倍感欣慰。
  2008年,医院内分泌科正式成立,史晓艳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开始做健康教育时
只有两名听众

  有一段时间,史晓艳在查体科工作,她就做起了患者健康教育。当时医院信息化还没有普及,她发现医院大厅有一块没人用的黑板,于是便将其拖到了科室,利用给患者查体的机会给大家上“健康课”。
  “我在进修时看到,北京市民能享受到的健康资源实在太丰富了,比我们这里不知道要丰富多少倍,当时他们几乎人手一个血糖仪,只要患者有什么不懂,医院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讲座为他们普及知识,这让我印象很深。”史晓艳说,“而当时在我们这里,患者若不找医生,医生不会主动找患者,有些患者直到去世都不知道怎么去管理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加速了疾病的发展,最后导致并发症不可收拾,所以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事必须有人去做。”
  据史晓艳介绍,她一开始做患者健康教育时只有两个人,因为不认识、不了解等各种原因,很多患者对史晓艳所开展的工作并不信任,但她并没有放弃。后来随着口口相传,课堂上逐渐有了十几位听众,现在最多时有两百多人抢着听史晓艳的健康教育课。这些听众中,既有她的病人,也有普通的市民。
  “小广场、村里、乡镇上、政府部门、企业……我们都进行过健康教育,风雨无阻,且每次都是免费的公益活动。”史晓艳表示,“我们授课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是市民身边的常见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