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好的医生,病人甚至愿意等待

     本报记者 孔雨童
通讯员 李成修 马瑾

  上世纪90年代初,“调强治疗技术”让宋轶鹏和毓璜顶医院放疗科在全国名声大振。这项技术减少了放射治疗的副作用,改善了这个城市无数癌症病人的预后,带来数不清的生命转折。
  而宋轶鹏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停步,他们的努力让原本的二级科室一步步蜕变为地市级医院设备最优、患者最多的科室,同时也使得许多癌症变得不那么可怕。
  这个时代,我们怎么治肿瘤?“除了最好的设备,”宋轶鹏说:“更要有最好的专业水平和态度。”
  Peter的信

  2015年10月,在烟台某高校任教的加拿大籍教师Peter M跑步时突然间腰部剧痛,下肢也不能动了。
  Peter在翻译的陪同下来到毓璜顶医院,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腹腔内占位,却仍旧不能明确病变性质。虽然Peter说自己没有病史,但宋轶鹏通过磁共振检查判断“没那么简单”,CT结果出来后,他判断Peter腹腔内出现了转移瘤累及腰椎、脊髓及腰大肌。直到此时,Peter才断断续续说起,自己在40年前患过淋巴瘤。  
  Peter原本不放心中国的医疗水平,准备回国治疗。但宋轶鹏劝住了他,“当时的情况,肿瘤已经破裂,容不得半点拖延。”宋轶鹏为他制定了详尽的方案,Peter将方案发回加拿大一所知名医院会诊,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就这样,他在毓璜顶医院放疗科进行了5周的放疗。让他惊喜的是,鸡蛋大的肿瘤经5周治疗后竟完全消失了,“我的腰能往任何一个方向动!”Peter笑逐颜开地在病房里遇到医护人员便说。
  临回国的那天,Peter一定要与宋轶鹏和医护人员合影。他说,在放疗科的经历让他对中国医师产生由衷的敬佩。每一天他都在病房里观察着这家中国医院的放疗科,他常常见宋轶鹏在众多患者及家属的“包围”下耐心阅片、解释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直至每个患者都安排妥当才放心;也常常见他在走廊里为了患者的留置针深浅这样的小细节反复叮嘱……有一天Peter做完治疗已经晚上六点多了,看到宋轶鹏才刚刚准备回家,两人刚交流了一会儿,宋轶鹏就因为其他患者有需要再次出现在诊室中。
  11月27日上午,Peter M回国后在微信上给宋轶鹏发来很多敬佩和感谢的话。他说自己会想念这支医护团队,也一再劝说这位过于忙碌的中国大夫要注意休息和锻炼,并邀请他到加拿大旅行。
  “Patients are so fortunate to have you treating them,a doctor who cares“(病人是如此幸运能得到你的诊治,一个真正在乎他们的医生。)
  微信的最后,Peter配了一张图:一个听诊器的听筒,紧贴着一颗红心。
一个让患者值得等并愿意等的医生
  宋轶鹏,1972年出生于烟台莱阳,从小,他就一直是个好学生。高中时代,宋轶鹏就代表莱阳市出征全省奥林匹克竞赛,写作文也是每每都成为范文被广泛传阅。  
  “从未想学医。”宋轶鹏说,他的理想原本不是穿起白大褂,但一旦结缘他又极其认真。1995年,他作为“山东省优秀毕业生”被选入烟台毓璜顶医院ICU工作,后来又开始继续学习放射医学。
  为了攻下这门更难的专业,宋轶鹏进入山东大学医学院读研后,在床上安了书架,每天晚上学习到12点,至今还能几乎全部背下那本厚厚的《放射学》。不懂解剖,他便与宿舍两个解剖专业的舍友一起学习,曾一次最多解剖了10个头颅骨标本。更值得一提的是,另两位解剖专业的舍友因为跟他“蹭学”放射医学,目前均成为了大医院的放射科主任。
  2003年,宋轶鹏硕士毕业后回到毓璜顶医院组建放疗科。20世纪初,放疗患者的副作用还十分严重,很多人都坚持不到治愈的日子。因此,宋轶鹏在烟台市开展了“调强放疗技术”——治疗效果更精准、副作用更小。彼时,全省乃至全国都没有几家医院能开展调强放疗,但凭借着夯实的肿瘤学专业能力、精湛的放射医学技术、扎实的解剖学功底,宋轶鹏成功了,这一笔也由此成为了可以载入烟台肿瘤医学发展里程碑的事。  
  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个接受调强放疗的患者,是铁姆肯公司一位患鼻咽癌的员工,因为这种治疗技术,他在治疗过程中没有请一天假,甚至还经常去爬山。十几年过去了,这位患者仍没有复发。至今,不断有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
  即便如此,宋轶鹏从未停止过在这一领域的钻研。2011年他申请了天津医科大学于金明院士的博士后;2012年,他再次申请了世界知名的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的博士后,并到那里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进修。
  一路学习,一路行医治病救人。在毓璜顶医院,流传着很多关于宋轶鹏诊断的“范例”。曾经一位老人,北京的多位知名专家都根据检查片子诊断为“肺结核”,宋轶鹏仍坚持是肺癌,而最终结果证明他是正确的。
  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那些最难诊断的病人都来找他诊治。宋轶鹏常常是刚下飞机,就接到让他回医院的紧急电话。
  4年前,一位医生的母亲患颅脑淋巴瘤,咨询了北京许多最专业的医院,都被判死刑,一位医生甚至说她“活不过一个月”。最后回到烟台,这位医生带着母亲来到毓璜顶医院放疗科,采取了宋轶鹏制定的治疗方案后,这位患者至今没有复发。
  而他的患者,甚至“愿意等”。2014年,当宋轶鹏还在美国学习,距离他回国还有半个月的时候,一位七八年前他曾经治愈过的患者再次患上肺癌,但患者执意要等他回来。所幸的是,信任依旧没被辜负,这名患者再次成功治愈了。
放疗在某些肿瘤治疗中优势凸显
  2015年,一篇关于对比早期肺癌中手术和放疗效果的文章发表在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这是宋轶鹏在MD Anderson 肿瘤中心攻读博士后时参与过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早期肺癌病人随机进行手术或放疗,放疗效果更优。
  随着科学的发展,癌症的治疗手段、效果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宋轶鹏说,放疗在国内起步后的早期,一直是依赖钴60放疗机,那时因为技术的落后,治疗肿瘤组织的同时也照射到很大范围的正常组织,对人体的损伤极大,患者不良反应较重。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放疗一步步做到提高肿瘤区域剂量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保护器官。如今,在众多的肿瘤治疗中,尤其是喉癌、口腔癌、头颈部肿瘤、宫颈癌、早期肺癌等治疗中,放疗较其他治疗手段体现出更多的优势。在毓璜顶医院放疗科,曾经一度预后很差的鼻咽癌的五年生存率达90%以上;头颈部肿瘤、淋巴瘤、早期肺癌、食道癌、肠癌的预后也已经大大改善。
全省设备最先进的 综合医院放疗科
  探访宋轶鹏所在的毓璜顶医院放疗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忙碌。上百张床位全满,不少外地的患者住在宾馆中,每天来这里治疗。在宋轶鹏的带领下,科室里的年轻大夫全部每天下班后回家稍微休整,晚上再回到医院研究方案。而他的那间办公室,几乎每几分钟就要进来一个患者咨询。采访当天是周末,“今天已经轻松很多了。”宋轶鹏说,换做平时,常常是一屋子患者。他总是让大家耐心等待,因为他承诺接诊不完当天的患者,一定不下班。
  回首上世纪90年代初,放疗科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二级科室,这个城市最大综合性医院的“放疗力量”的壮大,始于2000年。那一年,科室购进了3台加速器。至2014年,毓璜顶医院再次购进了价值5000多万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放疗设备TOMO(断层放疗设备)。出于对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考量,这台仪器在一个省只能配备两台,为了给烟台争取到这个机会,宋轶鹏带领毓璜顶医院放疗科团队在北京卫生部进行了演讲、参与了考评,最终凭借实力战胜了省内多家知名医院,赢得了这台仪器的购置权。“TOMO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进行CT扫描的同时进行治疗,全身多处肿瘤可以一次治疗完毕,对于越复杂的肿瘤越有优势。”宋轶鹏说,“除了治疗,这台仪器的副作用也大大减小。” 
  虽然技术在不断进步,宋轶鹏说,但患者最看重的,还是医生本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因为所有的判断及如何去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还是来自于医生;而医生写下的每一句治疗意见、每一次操作的细微差距,均可能左右生死。
  如今这个科室,拥有着全国地市级医院最细的放疗专业划分:头颈、妇科、盆腔、腹部、胸部……“我们要做到,我们的方案拿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站住脚。”宋轶鹏是个在工作上异常较真的人,用他的话说,较真是为了“求真”。

专家简介
  宋轶鹏,烟台毓璜顶医院放疗科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博士后、天津医科大学博士后。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山东省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常务委员,烟台市肿瘤学学科带头人。
  从事肿瘤放疗工作18年,率先在胶东地区开展了肿瘤调强放射治疗、三维适形放疗、颅脑X刀放射治疗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开展恶性肿瘤非手术治疗临床科研研究,特别在头颈部肿瘤放射领域具有较深造诣。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文章12篇,中华级文章10余篇;获国家专利7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多次被评为技术标兵,并获得烟台市青年岗位能手暨新长征突击手、烟台市青年榜样等荣誉称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