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柞蚕土法纩丝工艺绽放新异彩

  ▲毕旭东展示“老辈儿”纩丝技艺。 记者 许君丽 摄
     本报记者 许君丽 实习生 赵珂悦
  说到丝绸,很多人以为江南丝绸历史悠久,但有一个人说,咱威海丝绸也是“老祖宗辈”的,这个人就是裕红祥丝绸文化馆馆长毕旭东。
  毕旭东从事丝绸产业已有30多年,眼看着威海柞山蚕土法纩丝老技艺渐渐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他说:“老前辈留下的传统技艺,不要在我们这代丝绸人手中失传”。多年来,毕旭东不辞辛劳,从民间挖掘这一技艺的设备和工艺,并为威海申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做资料收集和调研。
  作为对他工作的肯定,在刚刚公布的2015年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中,毕旭东是威海首位获此荣誉者。
自小受业母亲学纩丝
  毕旭东自小与养蚕纩丝结缘,长大后学习这秀气精细的丝绸制造业。
  谈起钟爱的丝绸行业,毕旭东打开话匣子说不停。他说,自古以来,威海就是山东主要柞山蚕生产基地。早在奴隶社会,山东的蚕丝生产已有相当水平,至周代,齐国已“千亩桑麻”,为当时的齐国带来了“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秦汉至唐宋,山东已成为全国蚕丝的主要产地,安史之乱,大批蚕民、织匠迁徙江南。
  山东柞山蚕源于威海。作为得天独厚的柞山蚕放养地,威海衍生了胶东民间土法纩丝小作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威海地区纩丝房遍布,主要设备是脚踏纩丝车。
  毕旭东从小耳濡目染间,对威海传统丝绸行业有浓厚的兴趣。大学他学丝织专业,毕业后一直没离开丝绸行业,丝绸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的一部分。“裕红祥”是毕旭东一手创建的威海丝绸品牌,凭着精致工艺、用心设计,裕红祥丝绸成为威海市涉外活动指定特色馈赠礼品。2004年威海首届人居节,联合国人居署住房司司长到裕红祥丝绸购物;2008年塞拉利昂总统夫人到裕红祥丝绸购物……
寻残缺旧件组装纩丝车
  24日,记者在裕红祥丝绸文化馆中看到,一台台古香古色的纩丝机和纺车整齐的摆在大厅中,这些设备都是毕旭东亲手还原的。毕旭东站在纩丝机前,熟练地为记者展示胶东民间纩丝技艺,只见好多蚕茧在水里飞快翻转,16根几乎细不可见的蚕丝汇聚一束,抽出屡屡的丝线。
  “现在会用这纩丝车的都是八旬以上老人,旧机器根本找不到了。”为挖掘古老技艺,毕旭东费尽心思,请教民间丝绸老人,挖掘失传的技艺,向花甲之年的纩丝女工讨教纩丝法,将传统技艺记忆下来……
  毕旭东说:“丝绸是中国文化之源,丝绸人有责任保护传承古代威海丝绸文化,今天若不抢救复原纩丝技艺,以后就根本不会有人知道它。”近十年,丝绸业受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市场低迷,很多老技艺逐渐失传。毕旭东没有放弃这份自己热爱的事业,甚至将自己经营其他领域所得利润全部投入到传承威海丝绸文化上来。
威海新八景 随丝巾飘逸
  为了适应时代的步伐,毕旭东不断探索和创新技术、方法。在文化馆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色彩浓郁、惟妙惟肖的绢画,这是毕旭东用热转移技术将西方经典油画转印到丝织品中所得,丝巾不仅可以作为饰品,还可以作为艺术品。匠心独具的毕旭东把具有纪念意义的威海元素印在丝绸上,成为威海文化传播的载体与名片。
  2015年8月,毕旭东筹划创意的威海新八景丝巾,将环翠楼、刘公岛、幸福门、仙姑顶等威海景点利用热转移技术绘制在裕红祥丝巾上,参加中韩自贸区首展,得到郭树清省长的赞赏。
希望威海申遗 海上丝绸之路
  在毕旭东的办公桌上,历史类古籍占据显著位置。他告诉记者,《登州府志》记载:“唐武德四年,于文登置河南道登州府”。古时的登州最早在文登,后迁至现在蓬莱。古代山东通过登州,货物及养蚕技术被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由此,毕旭东相信,威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航地之一。
  从2013年开始,毕旭东就希望威海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航地。2015年11月,山东省政府把半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提上日程。听到这个消息,毕旭东非常欣慰并继续为这一工作寻找资料,希望尽一份绵薄之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