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发展订单农业要敢于让违约者吃亏

     □符向军

  从前几年的大蒜、生姜,到今年的玛咖、菠萝,在农产品价格暴跌中,农民很受伤。订单农业作为以销定产的重要手段,对稳定农产品价格、确保农民合理收益、抵御市场价格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订单农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因为部分农民契约意识差、恶意违约而变得难以推行,这反过来又伤害了商户和农民。(7月6日《人民日报》)
  从上世纪90年代发展到今天,履约率低一直是订单农业推行的障碍。在利益驱动之下,无论农户和企业,谁都可能违约,有不讲信誉的农户,也有背信弃约的企业。
  市场经济下,违约可以避得一时之祸、取得一时之利,但最终伤害的是合同当事人双方,谁都不是赢家。面对众多而分散的农户违约,维权成本高昂,使得企业无可奈何;而企业不兑现订单,或扯皮产品质量拒收产品,或故意压低收购价格,或拖欠货款迟迟不付,也伤透了农户的心。诚信订单变成伤心订单,必然导致订单农业行之不远。
  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远。要更好地推行订单农业,除了农户与企业精诚合作,农业、工商、农村经济合作社等部门组织也要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规范和把关,保护合同双方利益不受侵犯,建立社会信用记录和信用档案制度,尽量降低签约双方违约的可能性。此外,还可以引入奖励、保险机制或建立风险基金等,对诚信守约而遭受风险损失的农户、企业,给予适当奖励、补偿或保险理赔。
  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法治经济,因为爽约造成订单农业难以推行,表面上看是当事人诚信失守,其实也折射出市场法治环境的缺失,以及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完善。只有形成不敢违约、不能违约、不想违约的人人诚信社会环境和氛围,才能让订单农业走得更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