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村里有产业,咱腰包才能有钱

  马家村蔬菜大棚。
     近年来,殷巷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来抓,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结合各村产业基础、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实际,坚持规模标准化、品牌特色化、收益长效化,大力发展特色林果、大棚蔬菜、留兰香和中药材四大扶贫产业。截至目前,全镇22个贫困村全部确定了产业扶贫项目,其中张六真、逯家等15个村已经实施,其他村正在进行土地流转等准备工作,预计今年秋季正式动工,明年全部见效。
  文/片 本报记者 邢敏 李云云
    土地就是最大的“脱贫股份”
  “咱以前是贫困户,现在却成了股东,就跟做梦一样。”谈到变化,逯家村张风祥老人难掩喜色。他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建起了采摘园,自己就用土地入了股,每年至少能领3000多元保底分红,平时他还到采摘园打工,一个月至少有800元工资。“现在咱一下子多了两份收入,就算以后干不动活儿,也还有分红保底。” 
  记者了解到,殷巷镇逯家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以南2公里处,共46户、189人,耕地面积324亩,现有贫困人口18户、45人。它是殷巷镇典型的贫困村之一,村小地少、缺乏支柱产业,群众收入来源多依靠外出打工。去年,该村实行“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由商河县绿康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管理运营,将全村土地流转,按面积支付流转费,收益优先分红给贫困户,并吸收贫困群众入园打工。
  据逯家村村支书张洪军介绍,目前园区种植了54亩烟富8号苹果,树下种植了留兰香,预计明年两项作物的纯收益可达18万元,收益的50%将用于扶贫户分红,人均2000元左右,加上土地流转及在园区打工的费用,确保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在镇扶贫部门引导下,该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以村民土地入股的形式,整合全村300余亩土地,打造起一片高端果树观光采摘园。运作上,采摘园对村民按股分红,更重要的是扶贫资金入股可以兜底保障没有或低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同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以参与采摘园劳动来获得相应工作报酬,真正实现了“人人是股东,年年有分红”。 
  除逯家村这类产业模式外,该镇还实行资金、资产整合入股,整合上级扶贫资金、项目资金等,折股量化入股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按股份享受分红。通过以上模式,实现了土地流转“获租金”,扶贫资金、资产整合入股“变股金”,入园劳动“挣薪金”,贫困群众成为“三金农民”,脱贫致富的底气和信心越来越足。
  折股量化提高贫困户分红比例
  在张六真村凤凰果业家庭农场,茂盛的枣树行间种植着大豆,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光。农场负责人张连明介绍,枣树品种是“仲秋红”,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和美容价值。张连明表示,这种方式是整合上级扶贫资金、项目资金、镇政府产业补助和村集体资产等,折股量化后,入股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按股份享受分红。股份的所有权归村集体,管理权归经营主体,受益权归贫困户。 
  “今年春季他参加了镇上统一组织的贫困村负责人培训,了解到济阳县山东硕博农业基地的“仲秋红”枣树适合该村种植,于是引进后发展起100亩的枣树园区。采取枣树与大豆间作的模式,明年枣树就能结果。”他告诉记者,以100亩的枣树与留兰香间作项目为例,果树第二年结果,第三年进入盛果期,每亩产干枣500斤,每斤10元,总产值50万元;留兰香每亩产精油25斤,每斤150元,按80%的间作面积计算,总产值30万元。前两年主要依靠留兰香收益,除去土地流转费、务工费和管理费等成本外,每年纯收益16万元,以平均每个村40口贫困人口计算,每人每年可分红4000元,另外还有土地流转费、园区管理务工费等,能够确保其收入达到贫困线以上。两年后的效益还将更高,届时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分红比例。
  在镇扶贫部门引导下,该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以村民土地入股的形式,整合全村300余亩土地,打造起一片高端果树观光采摘园。运作上,同样实现了“人人是股东,年年有分红”。 
  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内容,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截至目前,全镇22个贫困村全部确定了产业扶贫项目,其中张六真、逯家等15个村已经实施,其他村正在进行土地流转等准备工作,预计今年秋季正式动工,明年全部见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