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高颜值谍战剧”几乎成了大杂烩

     □其格
  谍战剧《麻雀》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高升。除《麻雀》外,同为谍战剧的《胭脂》、《双刺》也紧随其后,一路热播。自从胡歌、王凯主演的《伪装者》取得成功之后,谍战剧开始渐渐往偶像化路线靠,《麻雀》的主演是李易峰、周冬雨、张若昀等年轻演员,《胭脂》由赵丽颖、陆毅担纲主演,《双刺》的女主角则是《欢乐颂》里的“曲妖精”王子文,这样的偶像化设置,让观众耳目一新之余也引来不少演技方面的质疑。    
  《麻雀》、《胭脂》和《伪装者》一样都可以归为“高颜值谍战剧”,主演们光鲜亮丽的造型让谍战剧不再“灰头土脸”,而是变成了年代剧的“时装秀”。有电视剧制作人表示,“谍战剧偶像化”是市场选择。一方面是谍战剧类型本身的限制,重悬念、重情节的谍战剧之前已经有很多了,在悬疑上难以超越,就只能选择打另外的牌。另一方面,受众的变化也是原因,观众更年轻了,传统路线不一定能吸引他们,有高颜值又有虐心戏才是收视保障,而且电视台买剧也会看重人气、看重演员。
  高颜值演员参演谍战剧,在不少观众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演了大量偶像剧的他们真能驾驭谍战剧吗?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虑。
  其实,演员高颜值并没有错,起用这些演员来出演谍战剧也没有错。即使是观众喜欢的剧种,也应该有求新、求变的时候。对年轻演员来说,出演谍战是拓宽戏路的一次尝试,他们或许演技还不能跟老戏骨相提并论,但成长总是需要时间,演员的努力应该被观众看到,也应该留给观众一些接受的时间。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剧集虽然构建了战争年代的叙事背景,上演的却多是“小鲜肉”卖萌耍帅,掺杂着女人争宠的不择手段、情侣间的狗血爱情、办公室的钩心斗角,俨然成了宫斗剧、偶像剧、职场剧的大杂烩。谍战剧的这个筐装了太多乱七八糟的元素,给人感觉成了“四不像”。在观众看来,情感元素加入之后,谍战剧似乎有点变了味。烟火味太浓、情爱太纠结,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谍战剧,大可以称之为“谍恋剧”。比如《双刺》中有分分合合的小夫妻,也有在特殊部门工作的上班族,有婚姻中的七年之痒,有意外流产,有再次相逢的初恋,有无话不说的闺蜜,谍战的紧张感都去哪儿了?从收视成绩来看,观众对《双刺》的这种所谓“微创新”并不太买账。
  说到底,谍战剧还是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主流价值导向。它讲究的是斗智斗勇的烧脑设计,主线多是个人情感与国家和民族大义的冲突。反观而今的一些“大杂烩”,完全不见应有的历史内涵,人们看到的不是家国情怀,而是满屏的戏谑和“雷点”。这无疑是对革命题材的巨大消解。
  谍战剧跑偏,根本在于创作力匮乏。拍出好的谍战剧,对编剧能力、演员素质、创作周期要求很高。有的创作者不懂历史不懂国情,却偏要搭车售卖革命题材,实乃功利与浮躁之心使然;有的创作者耐不下心来创作,却偏想分一杯热播剧种的羹,当然只能想方设法找补其他作料填充。于是乎,夹杂各种元素的“抻面剧”越拍越长,情节设置随意,演技台词糊弄,直让人不忍卒睹。如此下去,谍战剧只怕除了偶像化的“闹剧”,就只剩下满满的“算计”了。
  对传统谍战剧的粉丝来说,经典很难替代,所以大家会认为加很多爱情戏并没有必要,硬打造出一位堪称“最强大脑”的女特工也让观众无法适应,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制片人和导演对年轻观众想看的所谓“创意谍战”到底是什么还不是特别清楚。创新本身是对的,大家希望谍战剧保留烧脑、悬疑的传统,有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而不乐意看到谍战仅仅变成一个徒留外表的“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