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当“鸡汤”撞见“反鸡汤”90后“心灵砒霜”为何盛行

   □简易
  “你若安好,那还了得?你若盛开,苍蝇自来。”
  “盖茨休学创业成了世界富翁,但人家休的是哈佛大学。”
  “这段日子迷惘又黑暗,撑过去了会有下一个黑暗等着你。”
  “其实有些事情,你不试试,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绝望。”
  “人生就是这样,有欢笑也有泪水,一部分人负责欢笑,另一部分人主要负责泪水。”
  “爱笑的女生运气不会太差。说实话,如果一个女生运气一直不好,我不知道她怎么笑得出来。”
  “你觉得自己又丑又穷、一无是处。不要绝望,因为至少你的判断还是对的。”
  乍一看太毒舌,可内心升起的丝丝快感又令人忍不住多看几眼。“毒舌”说出了人心里有但不敢说出的话,暗合了内心潜伏的那个“小邪恶”,释放了曾被压抑的心理能量,帮人在心里完成了那个抽刀落地的行为,岂有不快之理!荣格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阴影”的部分,即自己不愿接受、不允许的部分。借着这样的阅读,可疏泄出这些能量,维护心理平衡。
  曾经有一些励志又温暖的话语曾触动并激励着人们,但是,对于90后来说,有些话从小就被老师和家长咀嚼过千百遍,后来证明并不真实,有的将名人轶事生搬硬套、断章取义,还有些完全不符合当下的社会情形。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勇气、知识以及对世界的体验,拒绝继续被一些鸡汤文浇灌,并发起反击。于是,对应“心灵鸡汤”,便有了这样一些“毒舌”的“反鸡汤”。
  这一代人自信,超能自黑、互黑和自嘲,敢直面人内心的脆弱甚至阴暗,并将其推送到光天化日之下,将藏在内心和外部事件的“负能量”一把扯出来,那股狠劲儿让人不由得打个冷战。
  他们在完成自我情绪宣泄的同时,也帮大众说出了人内心无数次涌动却没勇气说出的话,助人释放,给人快感。尤其是对60后、70后来说,读起来耳目一新,边吸凉气边佩服。显然,这代人心灵的开放度显著提高,敢于直视“黑色”的情绪体验,少了许多压抑式的防御,能发出自己的真实声音。
  其实,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魔鬼,嫉妒、绝望、愤怒、憎恨等,就是心理学家所称的“阴影(shadow)”部分,它们平时被道德规范等使劲压着,少有出头之日,所以一旦遇到“你若安好,那还了得?你若盛开,苍蝇自来”,那种被共鸣后的释放和快感,也是相当令人着迷。所以,“心灵砒霜”就像酒吧夜店一样不会消失,因为人们的情绪需要发泄,而它们是最安全的发泄地。
  那么,“反鸡汤”为啥能盛行在这个时期呢?
  人们曾经需要温柔的抚慰,历代格言警句有如哲学小语,给人沉思的空间,对人也是一种心理支持。上世纪80年代,人们刚从“文革”中走出,社会经济满目疮痍,需要的是相互勉励安慰,现实中缺少的,鸡汤文给予了。后来改革开放、经济振兴,人们需要飞速发展、拼命工作,励志鸡汤助力呐喊:“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可见,心灵鸡汤在60后、70后的精神生活里就是安慰剂、庇护所、加油站。
  如今的年轻人更自信,85后、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生于物质极为丰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他们眼界开阔、思维发散,知识面远超出60后、70后。厚实的滋养奠定了他们心理承受的基础,敢说敢做、勇气十足,且具备足够而非过度的自恋。因此,自嘲反讽、自黑互黑才能在他们中间流行。
  一个人能否被开得起玩笑(被黑),取决于他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较高的人,不那么在意他人的评价;相反,一个极度缺乏爱和关注的人,哪怕是一丁点儿瞧不起的眼神儿都极有可能令其愤怒。
  那么,“心灵砒霜”的破坏究竟会有多大?必须承认,有些“反鸡汤”很犀利,就像轮胎扎了一个洞,令人泄气。然而,是否真泄气,是源于自己内心系统的一个决定,如果内心有力量,彼此黑过之后,倒是可以轻松上阵、继续努力了。
  没有动力固然不行,然而,不顾客观条件,高喊着口号教人往前冲的“成功学”,不应算在心灵鸡汤之内,因为那是非资源取向的蛊惑,就像锅里没水却在底下猛烧火,那是干烧,终究会令人有枯竭感。
  总之,时代已准备好更加宽容的姿态。有句话说得好:人很难被段子鼓励,也不可能被段子摧毁!
  (据《中国青年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