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岂可纵容“身份证大轨迹”随便查

     □宋鹏伟 

  你所有的隐私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只要有人付钱,只需提供身份证号码,就可以轻易被查到。这是否让你不寒而栗?还有,四大银行存款记录,手机实时定位,手机通话记录,他们也都能查到,而且声称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近日,有记者在网上只花费700元就买到了同事的上述信息,更可怕的是,竟然有第三方软件为这样的服务提供担保,整个交易已跃升到了“平台化”的地步。
  不再是公民的单一信息,而是门类齐全的“大数据”;没有想象中的高门槛,只要700元即可得到全套资料;更不必担心遭遇欺诈陷阱,第三方平台可以做交易担保。不知道的,恐怕还以为这是政策大力扶持的新兴产业呢。
  无论是“只需提供身份证号码”,还是700元的价格、快速准确的服务,都表明个人信息贩卖已告别了过去粗放式的发展——个别内部人犯罪、私人信息保管不慎、商家虚假宣传,甚至不再限于一人、一时、一地,而日渐发展成为一条廉价高效的成熟产业链,可谓信息犯罪的2.0时代。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还是在全民声讨个人信息泄露和执法力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一方面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另一方面恐怕也说明打击与惩戒的乏力。大数据时代,信息就是商机,无论是想要发起“人肉搜索”的个人,还是以个人信息进行精准营销的商家,都日渐依赖这块肥肉。强大的需求诱惑着犯罪分子铤而走险,而价格不断走低、服务日臻完善的现实则说明,跟收益相比,个中风险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信息泄露大都离不开内鬼,内鬼的数量与专业化,决定着信息供给的价格高低。有些信息泄露完全可以倒推来源,试想,谁能够在几小时内提供多年来“身份证大轨迹”?
  犯罪分子的嚣张,一定与维权成本过高有关。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有法可依从来不是问题,早在七年前,修订后的《刑法》就明确了出售、非法提供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两项罪名,遗憾的是,执行力却远远不够,真正因此而坐牢的只是极少数。最大的原因,就是立案难,记者的报道也证明了这一点,面对如此令人震惊的黑色产业链,当地警方却表示,“因被泄露的信息尚未构成公开上网等情节,所以暂不予处理。”难道非要等到受害者损失惨重甚至失去生命,变成大案要案了,警方才能够介入?
  信息泄露,不仅是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更是隐性财产的泄露,无论是否有人借此作恶,都应当视作已经发生的犯罪行为,予以及时打击。相反,任何妨碍公民维权的行为都是对信息犯罪的纵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