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牡丹花刚开,企业就开始“抢”籽

  在牡丹花蕊茶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劳作。
  菏泽不少商超均有牡丹产品。 本报记者 李德领 摄
     本报记者 李德领
  
  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让烟台苹果、日照绿茶、金乡大蒜、滕州马铃薯、莱芜生姜、菏泽牡丹、沾化冬枣、肥城桃、黄河口大闸蟹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卖得更好”。这让不少菏泽人尤其是牡丹种植户们很受鼓舞。
  牡丹区是全国唯一以花卉命名的城市,近年来,牡丹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举全区之力狠抓科技研发、牡丹种植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使全区牡丹产业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发展成效加快显现的良好局面。
油用牡丹籽成为“香饽饽” 种植大户根本不为销路发愁
    “虽然牡丹籽的成熟采摘期要等到8月份,但已有不少企业打来电话想订购牡丹籽。”在菏泽市绮园牡丹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守杰望着大片正盛开的牡丹说,“油用牡丹籽热销成为菏泽牡丹产业发展的常态,牡丹籽根本就不愁卖。”
  2014年4月份,刘守杰在牡丹区何楼办事处流转了1500亩地种植油用牡丹,现在不少牡丹已争相开放,预计今年一亩地能收获200斤牡丹籽,之后可逐年增长,最多时亩产可达到700斤。“还在牡丹中套种了桃树、梨树和石榴等,如今桃树已开花,今年就可丰收,预计一亩地能有5千多斤桃,仅桃的收入就很可观。”
  看着大片长势喜人的牡丹,刘守杰在土地流转时没少发了愁,“由于村民对土地特殊的情感,当时流转土地时特别艰难,办事处人员轮流与村民做思想工作,每次都是凑着天黑去,像打游击战一样,最终流转了1500亩土地,并根据当年小麦的价格,每亩地按照1100斤小麦进行补偿。土地流转后需要大量劳动力,就从附近村庄找村民前来基地打工,去年又流转了100亩土地种植了观赏牡丹,在征地时村民转变了思想,流转土地很顺利。”
  刘守杰告诉记者,现在他已接到不少企业的电话,要求订购牡丹籽,但他都没有应允,现在市场价格不确定,要等到牡丹籽到成熟采摘期时再确定,其实,在刘守杰心中,他更明白,不少牡丹籽油生产企业处于“等米下锅”或“无米下锅”的地步,他的这些牡丹籽早就成为“香饽饽”。
  刘守杰的牡丹籽不愁卖,齐鲁晚报记者在麟源牡丹公司也得到了证实。旨在打造牡丹大产业链的麟源牡丹公司于去年1月份在牡丹区投资建厂,据麟源牡丹公司总经理王连岗介绍,该公司主要生产牡丹油、牡丹茶、牡丹化妆品三大系列,经常为寻找牡丹籽而发愁,年后就与菏泽市绮园牡丹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联系过,希望能收购该基地的牡丹籽,为了收购到原材料,他有时前往洛阳等地收购牡丹籽。
牡丹种植面积达到24.8万亩 向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方向发展
    据牡丹区牡丹产业办副主任王常国介绍,为更好底促进牡丹产业发展,他们制定产业扶持政策,2014年以来,在菏泽市委、市政府扶持政策即新发展1000亩以上前三年每亩给于700元的补贴基础上,对3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每亩再补贴300元,牡丹种植专业村奖励1万元,专业乡镇奖励5万元。
  同时,统一制定了油用牡丹栽培技术规程,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采取举办专题讲座、印发明白纸、深入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技术推广。整合区林业局、牡丹研究所和传统花农技术力量,组成专家组,建立了科技人员包基地、联系大户机制,严格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保障了基地发展质量。探索推行多种间作套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前3年无收益的“脖子长”问题。
  目前,牡丹区牡丹种植面积达到24.8万亩,其中油用牡丹19.8万亩,观赏牡丹5万亩,牡丹种植专业镇1个,专业村26个,千亩以上种植基地已达22个(2016年新增1.8万亩,专业村10个,千亩以上种植基地10个)。牡丹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9家,出口企业11家,大型观赏牡丹园7个,成立了牡丹学院、牡丹研究所、院士工作站等牡丹科学研究机构7家。成功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胶囊、牡丹化妆品、牡丹不凋花工艺品等100多种产品,牡丹多糖、牡丹保健酒、牡丹酱油、牡丹酚、芍药甙、牡丹黄酮等有益成分的提取正在深层次研发。建立大型电商平台1处,全区各类牡丹网店100多家。牡丹产业逐步延伸到医药化工、日用化工、食品加工、工艺美术等九大领域,由过去单一的苗木、观赏、药用走向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综合开发利用。
  下一步,牡丹区将围绕牡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加强牡丹种植基地建设,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植龙头企业,快速推进牡丹产业发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