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忆洸府河的变迁

     □ 邵永希

  精致之城
  高新区的外在之美,用“精致”来形容,恰如其分。
  无论是从整体园区规划,还是从单体建筑设计,无论从企业厂房排列,还是从生活办公项目建设,高新区始终都以科学的规划为引领,以创新的理念为灵魂,具有国际视野,体现现代风格,融进时尚元素,追求高端品味。
  走在产学研基地,彷佛置身于花园之中,这里的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每棵树,每片花都有讲究。漫步蓼河畔,倾听水声潺潺,感受绕指清风,观赏那相映成趣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让人仿佛置身画中,美得那么不真实。
  谁能设想,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田野、村庄,短短几年的时间,一栋栋楼房平地而起,一个个企业相继落地,一块块湿地镶嵌其间。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一应俱全,吟龙湾环湖而建,音乐喷泉、古色古香的灰白色建筑与远处的科技中心和产学研基地交相辉映,高新区已经发展成一座生机勃勃的科技新城。
  这种精心布局、科学规划下的精致,代表着高新区精益求精、有文化、有品味、有格调的城市精神。置身这样的精致环境下,这里的人也不知不觉将这种精神内化其心、外化其形,实现了人与城的和谐统一。
高速之城
  高新区的发展速度和工作效率,高速二字当之无愧。
  1992年春,济宁高新区拔地而起。春风拂过,机器轰鸣,一排排厂房向外延伸,一个个项目接连入驻,彰显出跨步的豪迈,抒写出创业者澎湃的激情。
  期间,在高新区18岁成人礼之际,高新区迎来了一个特别的时刻。2010年9月,济宁高新区从众多园区中脱颖而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于高新区人来说,这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自此,高新区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高歌猛进。
  现在,济宁高新区已经发展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新兴产业的聚集区、科技成果的转化区、体制创新的试验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和社会民生的示范区,综合投资环境评价在国内名列前茅。
  耀眼的成绩背后,是高新区人艰辛曲折的奋斗过程。为了追赶经济发展的浪潮,高新人常常精神饱满又夜以继日地投入到科技新城的建设中。凌晨,产学研基地最早苏醒;夜晚,一间间办公室灯火通明。
  “高新速度”由此而来,名不虚传。
创新之城
  高新区之新,不仅体现在创新的理念和崭新的形象上,还体现在创新的体制和科技,还有更重要的人才引进。
  高新区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大胆推行政府雇员制,引进和培养了一批有胆识、有魄力、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才。在工资待遇上,较早推行绩效工资制,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创优服务的激情和活力;在科技创新上,相继出台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的政策文件,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如今,漫步在高新区,宽阔笔直的马路、干净整洁的街道、现代时尚的桥梁、如茵如画的公园,都在展示着科技新城的崭新面貌,一个体制新颖、兼容并蓄、活力四射的国际化科技新城正在向我们走来。
  25年来,高新精神影响和引领着高新区人和高新区企业家的持续创新和跨越发展,一次次突破,一个个奇迹,见证着高新区的繁荣昌盛。身为高新人,我为能够亲历这种发展变化,参与这种改革创新而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愿高新精神历久弥新,愿济宁高新区发展得越来越好!
  本版稿件 孟杰 整理
  蓼河畔,崛起科技新城。
  悠悠运河之水,映照千年风华。在运河之畔,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崛起了一座科技之城。她,就是济宁高新区。
  不知不觉,在高新区工作已经七年了。七年里,我经历着推陈出新的改革变迁,体验着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见证着提档升级的崛起历程。
  今年是高新区建区25周年。25岁的高新区,像一位青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又像一位女子,清新优雅,气质出众。这座新城从诞生之日起,就传承了济宁的城市内涵,又焕发出独特的精神气质。
  □ 绪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