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幸福很简单,难忘济宁夹饼

  小店不大,但人气颇旺。
     文 本报记者孙璇 实习生 张素素
  不知何时,在济宁的大街小巷,你总能轻易找到一家夹饼店,门头不大也不起眼,是我们生活见惯的风景。
  清晨,学生和上班族在街边买个夹饼就匆匆离去,边走边吃,吃完了地方也到了。华灯初上,城市的褥热渐渐散去,忙碌了一天,饥肠辘辘的人们闻着夹饼味,夹个饼,坐在店门前,迎着徐徐的小风,胃里得到了慰藉,满腹的愁肠和委屈也仿佛得到了安慰。快节奏的生活接近尾声,人们在片刻的闲暇中开始享受难得的好时光。
  寻常的东西看久了并不觉得可贵,可一旦失去了,才总想着去追忆。
  晚上9点,夜色渐深,王溪伸了个懒腰,终于下班了。她是济宁人,因专业受限,两年前,她离开家乡独自上北京打拼。公司位于丰台区,提供住宿,她住在6人间的集体宿舍,鲜少做饭,外卖和街边小吃,她经常以此来打发餐食。
  初到北京,王溪总在刻意寻觅夹饼店,可惜的是她没有找到一家正宗的。吃到的夹饼也不叫夹饼,只是一种做法类似的饼,串是事先炸好的,凉的,吃到胃里,心也凉了。
  大城市竞争激烈,她像个战斗士,披上了铠甲也有了防备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外飘荡久了,总是想起家乡的味道。
  彼时她还是个高中生,最常去的是一中门口那家,上学路上总是买个热气腾腾的夹饼,一路上边走边吃。于她而言,夹饼是家的味道。
  王溪的高中同学韩杰是地道的济宁人,从小到大一直都生活在济宁,毕业后有份不错的工作。虽说算不得吃货,也总喜欢在犄角旮旯里寻找美食。说起家乡的美食,她提到最多的就是夹饼,也常带外地的朋友吃个夹饼配一碗豆腐脑,她常光顾的是马驿桥夹饼和刘记夹饼,一旦外地朋友被评价美食惊艳到,她总会很自豪。
  马驿桥的夹饼,30年老店,韩杰最爱的是加俩羊肉串。不过她更喜欢没有搬家前的夹饼店,那时的夹饼店只有个小门头,门前排起长队,好在老板利索,并不会等太久。
  刘记夹饼,她喜欢放个大鸡排,眼看着鸡排炸至澄黄,馋虫也被勾起来了。刘记的老板喜欢相声,素爱讲段子,总是逗得顾客前仰后合。买夹饼的间隙,老板很乐意和你闲聊几句。店里生意好,一天能卖150多个饼,他也并不隐瞒。卖夹饼并不是轻松的活计,一天需要站立14个小时,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回到家用热水泡个脚。
  幸福有时很简单。也许只是一个夹饼,或是某一种抚慰人心的食物,满腹的愁肠也得到了慰藉,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