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以“工”为主,建应用研究型大学

  陈嘉川
     9月6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迎来近八千名本科和研究生新生,他们成为新工大的首批新生。近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校长(院长)陈嘉川在学校会议上介绍了新工大下一步发展规划,概括而言为“123456”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总目标、坚持两个中心、实现三大任务、把握四个原则、实施五大战略,推进六项重点工作”。学校当务之急是进行资源整合、进行校区资源置换,博士点申报也已经提上议程。关于学校下一步如何进一步融合发展,陈嘉川接受了齐鲁晚报记者的专访。

  本报记者 郭立伟     

以“工”为主
不走“综合化”

  8月11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领导干部会议召开,宣布了省政府关于组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通知和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领导班子任职的决定,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组建工作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新工大(科学院)总的目标定位是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
  “所谓以工为主,即工大在分类属性上是一所工科大学,其服务对象将主要是工业制造业。所谓多学科协调发展,即在保持工学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度发展其他相关学科,克服单科性大学的局限性,实现学科门类间的交叉、互补、融合、渗透、协调,增强发展实力。”陈嘉川说。但同时,也要避免追求“大而全”,不走“综合化”的路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许多学科在交叉融合过程中不断演化,每个学科都需要其他学科支撑,特别是重大学术创新和科技突破需要广泛的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性来支撑。而如何在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避免单纯的“大而全”,也是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以工学为主的同时也需要其他学科做支撑,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相互促进,服务工业。”陈嘉川进一步解释,“比如工业大学首先要有理学作支撑,经济学、管理学也要为企业服务,艺术学重点是搞设计,包括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装潢、视觉传达设计等,围绕工业特色,而文学要搞应用翻译、广告学等,结合行业需要培养相应人才。”
  为此,陈嘉川为学校制定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十三五末,也就是2020年前,学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高校百强,入选山东省一流大学,使学校成为不是211(工程)的“211大学”;第二步,利用10年的时间,也就是到2027年,学校综合排名进入前50强,成为不是985(工程)的“985大学”,基本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面临“三大任务”
人才引进是重点

  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陈嘉川认为学校目前有三大任务,“一是成为博士授权单位,二是积极参与国家和山东省的双一流建设,三是早日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在博士点申报方面,据了解,我省2017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申报工作已结束,齐鲁工大(山东省科学院)申请增设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设计学,全部为博士一级授权点。
  “‘一号工程’是博士单位和博士点申报。”陈嘉川对此充满信心,“学校申报的博士点优势特色明显,如轻工学科填补了我省的空白,在国内有领先优势;化工学科体现了新化工特色,省内只有我们一家申报;控制学科和机械学科拥有多个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平台和成果,如国家超算中心济南分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优势明显。”
  假如博士点得以顺利申报,对学校的发展促进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据了解,按照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政策,博士点是一个必备的条件,“假如成为博士点,学校目前几个不能申请一流学科的学科就可以申请,将对一流学科建设、平台建设提升很大。因为现在学校有些学科条件足够,但由于不是博士点,不能进入。能否进入双一流,能否实现办学目标,博士单位是基础和前提。”陈嘉川说。而从人才培养方面来说,博士点顺利申报,学校可以培养自己的博士生,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的规格就会得到提升。
  队伍提升,是学校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之一。“人才队伍是我们的短腿和瓶颈,主要问题是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队伍的体量还不够大。大学以学者为代表、为标志,有学者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没有一批优秀学者的大学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大学,没有优秀学者的大学也是一个没有地位没有影响的大学。”陈嘉川分析。
  新工大诞生后,重中之重是人才引进,“近期学校会出台人才引进的新政策,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陈嘉川说。一方面是引进高层次、有国家级称号的人才,另外就是高水平的博士来扩大教师队伍的体量。“目前教师队伍的体量是3000多人,这个体量仍然太小,跟省内的部属院校没法比。要想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的教师队伍上不去根本不行。”陈嘉川坦言道。下一步,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培养、引进、聘用并举。
做到科研和教学
“两条腿”走路

  在陈嘉川看来,科研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对人才培养来说,是重大利好,“首先科研人员带研究生没问题,本科生的培养也要参与,比如毕业环节、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等。另外,学校也会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开放课程资源。现在是学分制,开得好选的学生多,这是对教学力量的有力补充,对培养人才是非常好的。高年级的本科生可以直接参与科研,真刀实枪地干,可以直接参与转化项目。”
  新工大(科学院)既是教学机构,也是研究和学术机构,成为学校的基本属性。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起着“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直接参与自主创新。因此,大学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在制度设计上,要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新思考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职业活动的评价标准,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纳入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聘任与评价体系之中。”陈嘉川表示。
  据了解,重视科研在大学建设和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是适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需要,我国已经明确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就不可避免要以科研水平作为重要依托,要产出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所以,大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切不可将科研与教学对立起来,必须彻底根除科研影响教学的错误认知。”陈嘉川说,“教授既要搞教学也要搞科研,同样,研究员既要搞科研也要搞教学,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陈嘉川认为,尤其是科研单位,经受了市场经济的锻炼和考验,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需要保护好现有机制,以学科为纽带,以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为抓手,实现教学科研单位间的交叉联动。“将来可以探索建立学部制,学科相近的学院和研究所组成学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推动交叉融合。”
通过校区置换
解决发展空间问题

  “学校首先要解决发展空间问题。长清主校区有效面积仅1600余亩,不足以容纳3万人的办学规模,必须通过校区置换等形式解决发展空间问题。除了办学用地,还要考虑科研用地、科技园用地、专家公寓等,要通盘考虑,以及科学院东区的布局问题,青岛建立校区的问题,等等。”陈嘉川表示。
  据了解,下一步,学校一些分散的校区,要根据济南市的统筹布局,进行校区置换,避免校区太过分散带来的办学不便,并增加校区面积。目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在青岛市有一个海仪所,将来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建立青岛校区。
  同时,也要进行人员和机构的整合。“校班子是一体的,下一步中层管理队伍应该也要一块整合。”据了解,在教学和科研单位的设置方面,原有教学科研单位原则上保持不变,教学科研人员保持相对稳定,工作不受影响,事业不受影响,不做大的调整,实现平稳过渡,也可根据需要增设新的教学科研单位。
  另外,学校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使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达到1:1,为社会提供一大批高层次人才。陈嘉川表示,按照目前学校的招生规模,想实现这个比例有一些难度,“下一步要通过各种努力,逐步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