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合力抱团,让教师在共同体中成长

  9月7日,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举行新一轮拜师会。
   本报记者 李珍梅
  学校品质发展,教师是关键。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有着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基于新校的发展和教师个体的成长需求,2016年,学校组建了教师专业成长九大研究共同体。教师凝心聚力,团结共进,成长迅速。建校三年来,这所年轻的小学正以积极向上生长、努力向下扎根的面貌展示在市民面前。
  建设九大共同体
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位于李沧区黑龙江中路的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于2015年秋季启用。学校建设总投资约1.5亿元,办学规模为30个教学班。建校三年来,学生生源数量年年增长,目前在校生已达到1200多人。全校共有65名教师,平均年龄32.2岁,100%为本科学历,其中研究生8人,骨干教师41人,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有6人,14人次,获得区级荣誉称号的有20人,46人次,执教过区级以上公开课、优质课的45人,是一支有热情、敢拼搏、能团结的教师队伍。
  “建校之初,38名教师中有17名新入职的教师,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师专业发展是摆在学校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校长江建华坦言,对于一所新建校而言,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推动学校品质发展的源头活水。基于学校课程建设及教师个体发展的需求等现状,团队共进的发展方式闪现脑海。
  经过多轮专题研讨会及研究中心和专家指导,最终通过一轮轮头脑风暴形成共同愿景,确定以“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共同体”的建设为载体,探索一种科学而稳定的教师培养模式,推动教师的梯队发展。
  江建华介绍,结合新建校的特点,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遵循双向选择原则,共同体组建以三种模式为主,建设了9个共同体,分别为:以工作室为核心团队的语文、班主任研究共同体;以学科为导向的数学、英语、艺术研究共同体;以项目为导向的国际理解、生存课程、iPad电子书包、电子白板研究共同体。
  老师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发展方向申请加入共同体。共同体组建后,确立负责人,推荐出首席教师和核心团队。在共同体内,参与者有共同的目标、兴趣和愿景。
专家引领,强练内功
教师专业成长走向快车道

  共同体通过三级课题引领规划成长,包括学校课题、共同体课题、教师小课题。学校邀教科室专家对学校课题和教师小课题进行了深入评析。邀请东北师范大学专家、研发中心领导和各职能部门领导走进学校,予以跟进指导。
  教师成长共同体以解决共同问题为任务,立足课堂和课程实施,通过学科大教研、阶梯式磨课等活动,借助工作室带动、课题推动和项目研究三条路径,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一条“高速路”。
  “教师研究共同体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常态教学研究。”副校长史超是语文共同体负责人,同时也是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她介绍,上学期学校立足课堂,重点推进“阶梯式磨课”,同一课时,要经过三次磨课。先由年轻教师在集备基础上进行第一磨;再由较为成熟的教师进行第二磨,观课、议课后,最后由首席教师或风采教师执教最后一磨。
  “三轮磨课,大家不是各自为战,单打独斗,而是一场深入地、系统地讨论和分享。”史超说,团队共研对教师专业成长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语文共同体的核心团队有11名老师,这里有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也有4名新教师。其中方立玮老师入职一年就上过区研究课;另一名辛新老师在整体语文课改中获国家级课例二等奖,发展都很迅速。
师徒结对传帮带
青蓝携手促成长

  凝心聚力,团结共进,可以说,这八个字是对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这支年轻教师队伍成长过程中的真实写照。
  2017年,学校大家庭又迎来14位新教师,其中有8位区内交流的骨干,还有6位新入职的教师。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业务,加快专业发展,学校搭建台子,让有经验的骨干老师给新老师们做师傅,传技艺。9月7日,一场温馨、感人的拜师仪式在学校上演。6位新老师,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对一师傅。师傅们向徒弟赠送一本书,并送上暖心话。
  “我们学校这种团结奋进的氛围,足以让老师们心无旁骛专心教研。尤其是共同体的成立,让我们新老师受益匪浅。”2015年入职的方立玮老师感叹,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她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有师傅,还有一个团队,遇到问题我不会感到无助,因为背后有坚强的靠山。”方立玮说。
  建校三年来,这所新学校不断增强马力向高品质的目标前进。就像江建华校长所言:“我们既要积极向上生长,也要努力向下扎根。”“优秀+幸福”已成为市二实教师共同追求的成长目标。正因为举校上下的努力,办学仅2年,学校就在李沧区2016年中小学年度绩效考核中获得了优秀等次。学校办学优秀也为教师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教师年度考核工作中优秀等次的比例提高到20%,比一般的学校多出5个百分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