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到底该爱“嘻哈”什么

     师文静

  最近,以“嘻哈”为主题的某说唱综艺落下帷幕,获得了出人意料的热度,让一些词汇成为网络流行语,一批说唱艺人、音乐人受到了大众关注。但这股潮流中,到底什么是嘻哈精神,说唱对战的底线在哪里,开始流行的嘻哈文化如何避免低俗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嘻哈音乐在流行文化中还是比较新鲜的事物,这种音乐形式不再走流行音乐的抒情线路,它就像年轻人的反抗心理描写,表现的是他们对某些事物的对抗和抨击。嘻哈的流行被认为是让一些相对真实、有态度的声音进入了主流的视线。在我看来,嘻哈带给观众的除了音乐、旋律、歌唱技巧的影响外,更多的是一种氛围、态度和个性魅力,艺人在舞台上追求的是飒爽、有范、有谱,音乐品质倒在其次。
  随着嘻哈的流行,这种亚文化与生俱来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一些低俗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比如,有的嘻哈音乐人在说唱对战中,调侃去世不久的女歌手,在演出中竖中指,被爆抄袭,引发吸毒质疑等。能够探讨人性、谈论社会话题等言之有物的作品并不多。如果说,嘻哈的标志性风格之一是说实话和怼人,那么将这种风格变成骂人、满嘴污秽词汇的做派,则给嘻哈文化彻底贴上了低俗恶趣味的标签。
  原本嘻哈文化的精髓在于对抗不公、克服困难、坚持理想、勇敢生活,然而这种亚文化暴露出的问题,说明其本身有极大的矛盾性和随意性,并不纯粹。在这些现象中,最让人不解的是,很多秉持着钟爱嘻哈精神的粉丝,却认为“地下battle文化(说唱对战)就是这样”“嘻哈对抗越脏越痛快”,忽视或者说想洗白嘻哈文化中的宣泄骂人、无底线,甚至低俗,一些粉丝甚至声称不喜欢说唱“Diss文化”的人就不要关注嘻哈文化,这种自我封闭和排他性未免狭隘。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只有充满高尚精神和丰富内涵的文化艺术,才能被更广泛的人群接受。一种文化如果缺乏包容性且将其缺陷视为特色,那么就注定了它的小众。
  任何亚文化形态的发展,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在文化的洪流中呈现出正面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当下我们的嘻哈文化,没有其发源地那种文化和社会土壤,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其反叛性、宣泄性、刺激性,年轻的粉丝们需要理性地认识嘻哈文化,学会在接受中提高辨别和选择能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