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48年如一日,照顾智障瘫痪小叔子

  冯秀华和她数十年如一日照顾的小叔子。
     文/片 本报记者 崔如坤
通讯员 杨静 贾海娜  

  近日,齐鲁晚报记者来到郓城县陈坡乡杨寺村,在村支书杨广献的引领下很快就找到了“好嫂子”冯秀华的家门。
  “看,那就是她小叔子,在晒太阳呢。”刚踏进院子,熟悉情况的杨广献就介绍起来,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村民口中说的“精神和身体都不正常的小叔子”杨道忙,他安静地坐在一个很矮的马扎上,除了眼珠之外一动不动。说起48年的精心照料,冯秀华打开了话匣子。

  21岁出嫁
她和丈夫一同养家
  冯秀华从小家庭贫困,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那时候,父亲负责农活儿,家务活和照顾弟弟的责任就落在冯秀华身上,对于弟弟,她就是“妈妈”。
  21岁时,在亲戚的介绍下,她嫁到了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婆家,但公公去世早,家里留下了两个只有十多岁的小叔子、小姑子。
  丈夫憨厚能干,婆婆待她如亲闺女,婚后又很快有了孩子,她和丈夫俩人养着家里7口人,虽然生活依旧辛苦,但冯秀华却感觉很幸福:“那时候每天干活都有劲儿。”
  几年之后,小姑子顺利出嫁,小叔子杨道忙也到了能出力气的年龄,眼看着好日子来了。可不幸的是,杨道忙突然精神失常,在家人没有任何防备情况下独自外出,一年后回到家时,不仅精神不正常,腿部也落下了严重残疾。
  “这以后可咋办啊,家里几口人全靠你俩,以后再有这个‘累赘’……”婆婆哭得撕心裂肺,冯秀华也掉泪了,她坚定地说:“娘,以后只要有俺吃的,就有俺弟吃的,俺管他一辈子。”简单的一句承诺,却让她搭上了一辈子。
中年丧夫
她无数次拒绝改嫁
  20世纪80年代,大量农民外出务工挣钱。冯秀华的丈夫跟着村里打工队到了东北,为了能多挣点钱,他总是干最累的活儿,没几年就把身体累出毛病,只得回乡养病,1992年突发脑溢血死亡。
  那一刻,冯秀华感觉天都塌下来了,她连着哭了好些天,抱怨命运的不公,年幼丧母、中年丧夫,家里只剩下年迈的婆婆、3个孩子和精神失常且瘫痪的小叔子。
  丈夫刚走那两年,家里不断有上门说亲的,热心的乡亲都劝她再嫁:“你还年轻,可得趁早跳出这个火坑。”乡亲们是好意,可是冯秀华做不到。“俺从小没有娘,俺知道一个女人对家意味着什么!”冯秀华坚持留下了。
  从那之后,冯秀华既当女人,又当“男人”。白天下地干活儿,晚上回家伺候这一大家子人。“那时候是真苦啊,生活上难,心里更苦。”冯秀华说着说着哽咽住了。
婆婆去世
她精心照顾小叔子
  2006年,80多岁的婆婆去世了,冯秀华心里唯一的“支柱”也没有了。之后,每天除了地里的农活儿,她剩余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小叔子身上。
  小叔子生活不能自理,冯秀华为了让他身体能够舒服些,每天早上起床后先给他端屎端尿、换洗衣物,然后再忙其他事。
  由于杨道忙只能坐躺在床上,冯秀华每次都是把热菜热饭端到他跟前,看着他吃完再走。即使家里的农活再忙,冯秀华也从未让小叔子吃过冷饭,饭菜也是换着花样做。可“吃喝”容易,“拉撒”难,大小便失禁对杨道忙来说是经常事儿,可冯秀华从不嫌弃,每次都帮他一一清洗干净。虽然瘫痪多年但身上从没有长过褥疮,房屋虽然简陋,但没有任何异味。
  正是这样的细心照料,杨道忙身体一直很好,这些年一直没患过大病。偶有感冒发烧的小毛病,冯秀华也能第一时间察觉,每次她都要想方设法把药掺到可口的饭菜中,“直接喂他吃药,他肯定是哭闹着坚决不吃,所以我才想到这个办法。”在冯秀华眼里,小叔子就是一个需要她费心照顾的“孩子”,这一照顾就是48年。
  “快50年了,亲爹亲娘也不一定能照顾得这么好,秀华老嫂子是我们村的榜样和骄傲,咱们社会就需要这样的正能量,应该弘扬!”杨寺村支部书记杨广献颇有感触地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