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今天我们如何与人工智能共舞

   □钟倩
  百度自动驾驶平台,阿里巴巴天猫精灵XI,机器人“小冰”出诗集、开专栏……今年上半年,人工智能不断刷新热搜榜,同时也引发新的追问:人工智能是否会砸了人类的饭碗?在这场“智慧争夺战”中,谁又是最后的赢家?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最新出版的《未来简史》中,提出“从智人到神人”的设想。进入21世纪后,曾经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等已被攻克,延缓衰老、对抗死亡成为新的课题,甚至有专家认为,“到2050年,只要身体健康,钞票也够多,人类都可以大约每10年骗过死神一次,从而长生不老。预想的方式是我们大约10年接受一次全面治疗,除了医治疾病,也让衰老的组织再生,并让手、眼、脑都得到升级。在下次治疗之前,医生已经又发明出各种新药、升级方式和小装置了。”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生物基因、纳米技术等正在重塑着世界,在尤瓦尔·赫拉利眼中,生命本身就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当数据流充分涌动,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未来,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神人。”如此预言,势必引来争论与质疑,但是,这并非一无是处,至少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一种想象,使人们预判风险,做好迎接的准备。
  科技革命给生活带来的益处俯拾即是,无论是人脸识别技术便于消费、破案,还是线粒体DNA技术避免遗传疾病。精准算法改变未来的同时,也将面临诸多矛盾与冲突,比如“三亲宝宝”究竟是否合法,比如综艺节目中的“人机对战”是否合理。不少智能领域专家呼吁,在机器人或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和行为。因此,既要用法律和政策规范人工智能,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性和弹性。这种“成长中的烦恼”,作者在书中的比喻很是意味深长:“我们就像是一座孤岛上的居民,刚刚发明了第一艘船,正准备在没有地图甚至也不知道目的地的情况下扬帆出航。而且事实还可能更糟糕。在这个比方里,这些岛民至少还知道自己活在一片茫茫大海中,知道自己只占据了一小块地方,但我们并未意识到,我们可能也只是住在一座小小的意识岛上,而外面由我们不熟悉的心理状态所构成的海洋,可能无边无际。”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音乐学教授戴维·柯普曾发起过一场挑战,他历经七年创造出一个名为EMI的音乐智能实验,专门模仿巴赫的风格,仅一天时间EMI就能谱出五百首巴赫风格的赞美诗。他选出几首,在圣克鲁兹音乐节上演出,观众反响强烈,当得知作曲者是机器人时,炸开了锅,有些人发出怒吼。事情并没有到此停止,柯普为EMI签了合约,首张专辑《计算机谱曲的古典音乐》大受欢迎。随之而来的争议也充斥耳畔,俄勒冈大学的史蒂夫·拉尔森前来挑战,提议来一场人机音乐对决,由专业钢琴家连续弹奏三首曲目,作曲者分别是巴赫、EMI以及拉尔森本人,接着让观众投票是谁谱了哪首曲子。柯普愉快地接下了战书,当天数百位讲师、学生和音乐迷齐聚俄勒冈大学的音乐厅。表演结束,进行投票,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观众认为是巴赫的其实是EMI,认为是拉尔森的其实是巴赫,而他们认为是EMI的,其实是拉尔森。
  类似的挑战还在继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各种挑战中,将会达成诸多共识,那就是实现共赢的那部分——更好地服务社会。万物互联制造出的数据流形成新的漩涡,即便心智升级后的神人似乎也很难驾驭,可是,在最后一刻,人会握有唯一的杀手锏,不是拔掉插头,而是情感联结——爱,这亦是计算机往往看不穿的东西,哪怕它日日升级、更加人性,但它无法理解一首诗歌承载的思念、一杯咖啡带有的体温、一次医院问诊获得的精神慰藉。
  我们在啧啧惊叹人机互动加速运转、媒介生活无所不能时,人工智能的虚火也日益显现,理应保持警惕和清醒。三年前,尤瓦尔·赫拉利用《人类简史》阐述人类存在是虚构的现实;三年后,这部《未来简史》就是展望未来,试图探索人类的新任务和新使命——如何与人工智能共舞,这关乎我们更有品质的生活,也关系着未来世界的美好图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