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脱下长衫,拿起武器,到游击队去!”

     1938年1月1日,伴随着火红的朝霞,在徂徕山上,一面绣有镰刀斧头和“游击”二字的红旗高高飘扬,各地赶来的160余名抗日志士,聚集在徂徕山西麓的四禅寺(当地人称“大寺”),举行了庄严的起义誓师大会,点燃了党领导山东人民武装抗日的烽火。
  五十年后,1988年1月1日,在《齐鲁晚报》创刊号的报纸中,一篇“纪念徂徕山起义50周年”的文章,占据了报眼显著位置,文章中记录了当时泰安市近两千干部群众在徂徕山举行的纪念活动,五十周年和创刊号重叠,让这张报纸如今显得意义非凡。
  在时隔八十年后,本报记者再次来到了徂徕山革命老区,探访当年起义遗址,瞻仰英雄纪念碑,重温那段属于我们家乡的红色记忆。

  “没有碑上的人,就没有我们”
  当记者再次踏上这片红色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位于徂徕山西麓马头山上一座巍然高耸的纪念碑,碑的正面镌刻着“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12个镏金大字,下方石框内刻有“1938”的字样,象征着纪念1938年1月1日开始的徂徕山武装起义。
  据徂徕山林场森林公园办公室副主任赵燕敏介绍,这座“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是于1988年建立的,整体碑高23米,寓意泰安党组织从1926年成立到1949年奋斗23年,用泰山花岗岩砌成的5段50级盘道从山下直通碑前,寓意徂徕山起义50周年。纪念碑背面刻有当年参加徂徕山武装起义的老战士、全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撰书的碑文,“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者疯狂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省委率领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及爱国志士约160余人,集聚徂徕山大寺,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四支队成立伊始,初战寺岭,大振军威,再伏四槐树,有力地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同时,还在战斗中壮大了党的力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碑文内容质朴而沧桑,在碑前静立凝视碑文,似乎这些文字能够带你穿越时空,重回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
  “那时候日本人来,村里大人小孩都在脸上抹上土灰,他们不认人,不管是谁,只要被抓住了就说你是八路军,杀了好多人,原来这山后面,就叫万人坑。”在纪念碑的附近记者遇见了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据附近的村民介绍,她几乎每天都会在这碑前坐着。老人名叫周忠兰,今年87岁,是附近黑石埠村的村民,老人告诉记者,她几乎一辈子都没怎么走出过徂徕山,当年日本军队在徂徕山扫荡时,她年龄还不满十岁,但是对那段往事却依然记忆深刻,对革命先烈,她的心中永远怀着感恩与钦佩。如今,她只要家中无事,就会来这革命英雄纪念碑前坐着,无论谁过来悼念先烈,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有碑上的人,就没有我们。”
革命烽火初燃徂徕
  当时间再次回到八十年前,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做出了无数牺牲与奉献,书写了一幕幕动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使徂徕山成为一座闪耀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大山。八十年光阴逝去,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精神却依然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于华北国民党大军抵抗不力,致使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1937年9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号召:“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中共山东省委迅速率领机关干部和济南市一部分党员,分批先后由济南迁到泰安,和中央派来的红军干部、省民先队、平津流亡学生组成抗日救亡队伍,在泰安地下党的配合下,分赴泰安、莱芜等地,深入农村城镇,开展抗日救亡斗争。
  当时为何会选择徂徕山作为起义发动地,《八路军山东纵队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中这样写道,“徂徕山处于(山东)全省腹地。它北依泰山,南靠蒙山,东临莲花山,西近津浦铁路;内有群山可屏,攻守兼宜;附近一带各县共产党的力量较强,群众基础好,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因此,山东省委在1937年10月研究部署全省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时就已确定,省委直接领导泰安、莱芜、新泰、宁阳、泗水等县的党组织,以徂徕山为集结点,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1938年1月1日清晨,伴随着火红的朝霞,在徂徕山上,一面绣有镰刀斧头和“游击”二字的红旗高高飘扬,各地赶来的160余名抗日志士,携带着五六十支各式枪支和长矛、大刀等原始武器,聚集在徂徕山西麓的四禅寺(当地人称“大寺”),举行了庄严的起义誓师大会。随后,由孙汉卿、董琰、单洪等率领的新泰县起义部队来到徂徕山,编入第一中队。4日,刘居英、程绪润、秦云川等带领在莱芜县莲花山起义的部队来到徂徕山,编为第三中队。原国民党谷良民部队的5名士兵也携枪投奔抗日队伍。短短几天,起义部队就扩大到300余人。
初战寺岭大展军威
  徂徕山起义部队整训两周后,随即开始对日伪军作战。
  1938年1月26日,四支队在寺岭村打响了抗击日本侵略的第一枪。当时,四支队在徂徕山南东良庄活动,经侦察得到可靠情报:有一股日军将从大汶口去新泰。司令部当机立断,决定组成突击队,对日军打伏击。部队从二、三中队中挑选了部分精干人员和武器,由赵杰、封振武率领,于26日拂晓隐蔽进入设伏阵地——位于公路边的寺岭村。下午3点钟,日军的一支马车运输队由大汶口方向进入了伏击圈。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居高临下向敌人猛烈开火,打得敌人人仰马翻。战斗中,三中队班长杨桂芳杀敌心切,抽出大刀要冲上去砍鬼子夺机枪,但不幸被敌人的枪弹击中胸口,壮烈牺牲,成为四支队创建以来的第一位烈士。寺岭战斗后,四支队离开东良庄到新泰境内活动。
  2月18日,封振武、赵玉、李镇卿等率二中队精干武装在新泰城西四槐树设伏,炸毁敌人大小汽车各一辆,炸死炸伤敌人40余人,其中还有一名大佐。四槐树伏击战之后,山东省委在新泰召开会议,决定四支队分成两个大队向南、北两个方向发展。在之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四支队走蒙阴、下费县、进莱芜、上博山,队伍迅速壮大。4月8日,四支队在莱芜东关官寺广场举行会师庆祝大会,四支队正式编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洪涛任师长,林浩兼政委,赵杰任副师长,孙陶林任政治部主任。此时,四支队已发展到近3000人,成为鲁中地区的一支主要抗战力量。
  徂徕山起义发动的同时,泰(山)西地区的泰安(西)肥城、长清、东平、汶上等县的党组织和党员也团结各界人士在泰西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1937年12月到1938年6月间,全省共爆发了10余起较有影响力的抗日武装起义,而泰安地区这两场起义为今后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良好基础。
  极端恶劣的环境和日军的暴行没有吓退英勇的徂徕山人民,他们拿起武器,与凶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战斗。徂徕山抗日烽火很快发展成燎原之势,燃遍齐鲁大地。山东先后爆发泰西、鲁东南、鲁南等抗日武装起义,创建鲁中、鲁南、鲁西等7大抗日根据地,形成声震华夏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徂徕山起义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泰安地区抗日武装起义的燎原烈火,为山东抗日武装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刻在这座名录碑上的姓名可能只是参加起义者的一部分,还有很多人因故未能收集到他们的名字,但是革命先烈们的精神,依旧薪火传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