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我心澎湃,城市进步每天可见

     我有个习惯,每到年底都要梳理这一年做了什么,用笔记下来,为这一年做个总结。作为齐鲁晚报济南市事业部的记者,我2017年的清单上,记录着不少济南大事。从文明城市创建、拆违拆临,到治理大气污染……通过这些大事的推进,我眼中的大济南又美出了新高度。

  本报记者 刘雅菲       

创建文明城市
百姓都当成自己的事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几乎每周都要去政务服务中心。一进大门,眼睛总不自觉地望向正对门口的那根柱子,因为上面挂着“全国文明城市”牌匾。
  去年11月23日,济南市民巡访团团长辛安和济南裕园社区居委会主任刘云香一起在这里为文明城市荣誉牌匾揭牌,让济南这20年来的努力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我作为创城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激动地把手机举过头顶,用照片记录下这一刻。
  在揭牌的现场,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说:“创建文明城市成功归功于市民,荣誉归于市民,今后还要和大家共同努力。”这话说得十分在理,我采访过的不少市民,都把创城当成自己的事。
  60岁的济南市民袁佩颖就是这么一位,去年9月,她骑电动车带着我,从山大南路一直骑到大明湖,看看创城以来有哪些新变化。路上,她特别自豪地告诉我,她向相关部门反映的大明湖门口马路橛子碍事、公共卫生间不方便残疾人使用等问题,相关部门都在第一时间解决了。她说:“政府为老百姓干了不少实事。”
  正是这些实事,让市民真正有了幸福感和获得感。现在我们走在路上可以看到,闯红灯的行人少了,礼让斑马线的车辆多了,马路市场消失了,便民菜市场肉菜店多了。文明城市改变了济南的城市细节,也让济南变得更有品质。
拆违先政府后百姓
赢得民心改变城市

  去年1月8日晚6点左右,济南公布了拆违拆临一期台账,列出了288处违建,并且给出了时限,要在月底前全部拆完。当时距离春节只有不到20天。
  台账公布的第二天,我就到了二环北路的绕城高速桥下调查。第一期拆除计划的288处违章建筑当中,有50处都位于这里。当时,我看到几万平米的违章建筑占据了桥下的空间,让原本的绿化带变成了违建的“博物馆”。据城管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违建曾经被拆了六七次,可是拆后一夜之间又能建起来。
  “真要拆吗?这么一大片还能都拆了?”采访中,一位商户说出了心中的想法。对于是否能完成,我也在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时间紧、任务重,这项工作看起来太难了。
  工作虽难,但是济南不怕。不仅这一期台账中的288处违法建设和636处违法户外广告顺利拆除,济南又陆续推出了二期、三期台账,数量也从最初的几百处增至几千处、上万处,最终2017年济南共拆除违法建设68683处、3286.9万平方米,面积接近150个泉城广场。
  在拆违拆临的过程中,济南坚持先政府、后百姓的做法,赢得了市民的支持。拆出来的空地,也以建绿透绿为主,让市民出门就能见绿。
努力回忆2017年
几乎没有雾霾的记忆

  雾霾,在济南纠缠了很长一段时间,济南的形象也曾因为雾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我还能记得2012年冬天的一天,我从外面采访回来,开车走在济南的街头,空气是昏黄的,下车后,一阵刺鼻的气味钻进了鼻子。那时人们刚刚知道雾霾这个词,还没有养成戴口罩的习惯。
  2014年冬天的一天,孩子趴在窗口看着外面,吵着要出去玩,我看着接近爆表的污染指数,给他一遍一遍地讲为什么要待在家里,任凭他哭闹,也不愿意带他出去。
  如今济南的空气质量变好了。我努力搜寻2017年的记忆,几乎想不起关于雾霾的事情。这背后的努力可想而知。2017年底,我和几位同事专门采写了济南“治霾策”这一组稿件,通过采访我们也了解到,更精准的路子、更严的监管、更高科技的手段,让济南的气质提升了。
  2018年,我要和济南一起努力,一起改变,让生活更美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