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老街上的给水站

  ◤自来水入户。
  ▲◤1965年,芙蓉街铺设自来水管线。  王建浩 摄
     朱晔            

  济南人真有福气,七十二名泉就在身边,还能“美滋滋”地喝着甘甜泉水。有位诗人说“泉水把济南人养大”,真是一点都不错。
  自来水地下管网伸向泉城的四面八方,每条街上都有给水站。以前济南老天桥与官扎营会合处就有一处给水站,家家户户都来这里打水吃。早先一担水收一分,后来收二分钱。水站还卖水牌,一分钱一张,凭水牌也能打水。
  我六岁那年(1952年),我家住在官扎营前街的隆槐巷,对面院里有位三十来岁的残疾人,每天拄着双拐走向给水站,他是那里的水管员。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他那拄着双拐艰难走向水站的身影都会出现。
  十岁那年我家搬到成丰街,成丰面粉厂大门西邻路北不远处也有一个给水站,但没人看管。街上的人来打水时,拧开水龙头,“哗哗”灌满水桶完事。一条街上住户少说也有上千户六七千人,做饭洗漱洗衣洗菜用水都要来这里挑。挑水的人多,特别是中午和傍晚,经常挤成一团,个别人还“加楔子”,水站秩序就乱了套,清水洒得遍地流淌,怪可惜的。更烦人的是,冬天水站地面和道路大片结冰,前来挑水的人以及过路人,稍不留神就会摔个仰面朝天。此外,挑水引发的兄弟之间的狗撕猫咬,更是司空见惯。挑水是个力气活,一百多斤的担子挑在肩上,能够腿不打颤腰不弯也是一种能耐。所以挑水的大多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院里有家卖豆腐脑的,一天用水六七挑。每到挑水时兄弟间总是吵得一塌糊涂,直惹得老爷子大发脾气,一声吼骂,才有人气呼呼、摔摔打打地抄起扁担。有孩子或有壮劳力的家庭好说,某些孤寡老人只好请人代劳了。还好,那时有专门挑水送到家的,一担水只收五分钱。
  好像在上世纪60年代,水站突然盖了一间小屋,同时增设了水管员。这位水管员是个女的,三四十岁,她的老公是自来水公司职工,他们一家就住街西头路北的一条胡同里,在我家的前院。水站小屋不到两平米,只能放下一把椅子。夏日炎炎,小屋像是火炉,比外面还热。寒冬腊月,又似冰窖,冻得手脚发麻。她年复一年地在这个小屋里收水费,卖水牌,拧水龙头。自从她上岗后,前来挑水的人自觉挨号排队,水站秩序好多了,很少再跑水,水站地面也不再一片汪洋了。水站定时供水。每天早六点半到八点半,中午十点半到一点,下午四点到六点半,她准时到岗值班。但下班时间不太固定,打水人多时就会往后拖延。不管家中有多大事,她从不空岗。有时,家里水缸见底而急需用水,却不到供水时间,人们就到家里找她,她立马放下手里的活计去水站。来人不好意思,一个劲儿地说好话。她笑着说,都是街坊邻居,还能让你去“上甘岭”?
  似乎是1980年的秋末冬初,自来水公司和街道上发起自来水进院入户活动,公家负责把供水主管道铺设到各个院落门前,进院和入户的设施自行解决。这个活动立刻受到广大居民欢迎。于是家家户户早早备好水管、水表、水龙头等器材,只等主管道铺设到院子大门前,便马上动手,很快接进各自家内。老爷们喝着自家水龙头里淌出的纯正泉水,觉得格外甜美,赶紧沏上一壶清茶尝尝鲜。自来水进院入户了,老街上的给水站完成了使命,被拆除了。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棚户区的官扎营、成丰街已变成了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的官扎营新区。自来水推行管理智能化、网上缴费,高科技现代化走进千家万户,便民惠民措施给人民增添了幸福感。然而,抚今追昔,过来人总会想起老街的给水站,那里有挥之不去的回忆,不能不说的故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