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穿上白大褂,担起这份责

     近年来,金乡县人民医院坚持走“科教兴院、技术强院”之路,先后与多家国内知名强院、专家建立协作关系,使临床科研水平、学术地位不断上升,一流技术得以及时引进、掌握。在首届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医院相继开展了拔河、乒乓球比赛等集体活动,健康宣传义诊公益活动、医疗质量与安全系列活动,以及评选出了医院“十佳医德医风标兵”、“十佳业务技术能手”、“十佳青年医生”等。
  文/图 本报记者 唐首政 黄健恒 见习记者 周慧娇 褚思雨 通讯员 王远亮

十佳医德医风标兵王磊 沉着冷静,不忘初心
十佳业务技术能手孙凯峰 抽丝剥茧,精益求精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与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就是这场战役的先头部队,金乡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磊从事急诊工作已有31个年头,对于急诊科更是颇有感触。
  “在急诊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120警灯闪烁,家属火急火燎地推来一个昏迷患者,有时来的还不是直系家属,对患者既往病史并不清楚,一位什么线索都没有的昏迷患者就躺在你面前。”王磊解释说,来急诊的患者大都病情紧急,很容易引起一些矛盾,但是他们都是尽量先给家属把解释工作做到前面,治病的同时兼顾安抚患者家属情绪。
  记者了解到,王磊每天中午都是带最简单的饭,吃上两口就抓紧回去工作,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患者病情的最佳处理方案。“做医生难,做一名好医生更难,但既然从事了这个职业,就要做好。”王磊告诉记者,急诊科是个十分锻炼人的科室,由于急诊患者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复杂,基础知识扎实是很重要的,同时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果断的决策力。遇到门诊量高时,科室每个人的脑神经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虽然工作很辛苦,也有一些不被理解的地方,但每当把一个个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看到他们重获新生的喜悦,王磊心中非常欣慰,这也一直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接触的患者多了,经验自然都能积累,但一定要保持吃苦耐劳的心态和责任感,不忘初心。”

  脑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大脑凸面脑膜瘤手术切除、重症颅脑创伤手术……大脑是控制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到要在脑部“动刀动针”,不少人总会谈之色变。而对于有着15年神经外科临床经验的孙凯峰来说,与脑“打交道”则是他每天工作的事情。
  孙凯峰起初是奔着好找工作才踏上学医的道路,然而五年医学院的生活让他逐渐爱上了医学,并对这个能够救死扶伤的学科充满了好奇和热爱。有时一本影像图书往往就是他工作之余的全部。“神经外科主要接诊的是颅脑血管病的患者,大多还很急,这就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底和抽丝剥茧的诊断能力,对解剖要十分熟悉。”在办公室内,一张大桌子上摆满了相关专业书籍和文献,这些大多是孙凯峰带来的,每一页的便利贴上都密密麻麻的记录要点。
  为了让更多群众在基层就能看好病,孙凯峰一有时间就会把自己切换到“学生模式”。学习专研业内新理念、新技术,积极争取外出培训学习机会,拜访神经外科的老专家学者,将学到的好方法引入科室。每次在给患者做手术前,他总会在心中设想手术过程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前做出预判。孙凯峰坦言,医生就是要不断去学习和充实的职业,虽然从事医生这个职业有压力也有挑战,但他从不后悔。“将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让患者恢复健康的同时最大程度保证神经功能不受损、少受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闲暇之余王磊总会多读书充实自己。
  孙凯峰(右)表示,治病救人的同时更要照顾患者感受。
十佳青年医生季常见 争分夺秒,无愧于“心”
十佳医德医风标兵郝卫东 “镜”有乾坤,彰显关怀
  心脏是人体生命的中枢,每天约十万次的跳动,片刻都不能停歇,而心内科医生作为心脏的守护神,时刻守在护心的第一线。金乡县人民医院心内三科主治医师季常见自2005年从泰山医学院毕业后,在13年的职业生涯中,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就是他的工作常态。
  “作为医生,手机得一天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只要手机一离身就放不下心来。晚上接到电话迅速赶回手术室的情况经常发生。”季常见告诉记者,现在急性心梗患者数量逐年上升,也越来越年轻化。“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对于心梗患者来说,心肌坏死后不能恢复,每一分钟都十分宝贵。
  心内科的患者多是老年患者,且合并症、急危重症多,病情复杂变化快,如不及时处理患者很容易出现生命危险。在治疗过程中一刻也容不得怠慢,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密切关注患者的状态。“我们医院包括急诊科、导管室、心内科、放射科等在内的多个科室之间形成了一条介入抢救的绿色通道,大大缩短了患者入院后诊断和治疗准备时间。”季常见表示,熟练掌握介入治疗方法,扎实的功底也极大地提高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每位患者血管堵塞情况不同,血管壁极其薄,医生操作时需要十分小心,容不得半点马虎。”

  季常见(左)表示,要对得起身穿的白大褂。
  郝卫东坦言,要注重每位患者个体差异。
  在金乡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处初见郝卫东,手术服外罩了一件白大褂,利落的板儿寸下略显严肃的面孔。“阿司匹林理论上吃半年即可停用,你不能怕支架堵了就罔顾出血的隐患危险。药一定得停,然后去约肠镜做检查。”面对患者迟疑的态度,郝卫东直言不讳,斩钉截铁中透露的是自信与责任心。
  作为消化内科主任,郝卫东除了坚守在门诊,更多的时候是在内镜室。内镜是消化内科医生必备的一门“手上功夫”,在这方面郝卫东无疑是一位佼佼者。操作内镜就如同操作四肢般灵活自如,而消化道则仿佛是走过无数次的迷宫般了然于胸。拿最普通的胃镜检查来说,郝卫东都是一个部位拍一张影像就能清晰反映患者病症。看他做内镜,总有种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张弛有度。正是这种精准、稳健的手法,将患者做内镜的不适感降到了最低。
  “患者是活的,不是机器,要重视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胃镜进入的速度快慢,患者的反应,都要一一观察照顾到。功夫就在于这些细节、把握这个‘度’。”问及技艺的炼成,郝卫东很坦然地说,“内镜技术靠的是临床实践,做得多了手也就熟了。”凭借着坚持不懈的求知精神,郝卫东在从业过程中发表国家级论文10余篇,主编专著1部,科研7项,作为一名有技术有担当的主任医师,他还肩负着培养、教育年轻医师的职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