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亩产261公斤,青岛“海水稻”收割

  10日15时许,在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的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海水稻”正在收割。
     文/片 本报记者 张晓鹏 通讯员 杜德乐

  10月10日下午,位于青岛市上马街道的稻作改良示范基地,由袁隆平院士领衔、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研发的“海水稻”(耐盐碱水稻)迎来收割测评。
  当日15时许,在位于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的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一片金黄,灿烂的稻穗随风飞舞。这片荒废多年的盐碱地种出了水稻。
  记者在现场看到,近十名工作人员脚穿雨靴、手持镰刀进入稻田,耗时约两小时将稻作改良示范基地内的待测评水稻全部收割完毕。经过专家四个多小时的现场测算,青岛海水稻种植基地的编号为1083的水稻材料亩产261.39Kg/亩,标志着耐盐碱水稻在这片盐碱地上试种取得初步的成功,下一步技术团队将在区试和生产性试验上继续尝试,早日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当日同时测产的黑龙江大庆基地耐盐碱水稻测产结果为每亩210公斤;新疆喀什测产结果为每亩549公斤。此前完成测产的陕西南泥湾为每亩636.6公斤;浙江温州基地的测产结果尚未公布。
  据了解,东营基地水稻材料目前正处于最后成熟期,将于10月下旬开始大面积收割。
  “今年这些种植测评的数据将与其他试种基地和区试点汇总,为下一步的生产性试验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争取最快2019年拿出第一批海水稻审定品种,2020年实现大面积推广种植。”青岛海水稻团队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王克响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城阳上马稻作改良示范基地项目一期开工计划1000亩,未来这里将建设“十里桃源、万亩稻香”的美丽田园。
  这是否意味着青岛市民很快就能吃到“海水稻”了呢?记者了解到,一个新稻米品种的出现有漫长的路要走,在没有通过“国审”之前,这些收获的海水稻种子只能称之为“材料”,还不能端上普通老百姓的餐桌。据介绍,一个新品种的面市要经过几个阶段,首先是实验室阶段,要在实验室里选出种子材料。之后的试验田阶段包括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其中预备试验1年,区域试验2年,生产试验1年,此后才能够进入审定阶段。 
  目前,在青岛也只是试验田和区域种植试验阶段,只有在培育出真正符合其他区域广大盐碱地适合种植的种子材料之后,才能够进行国家品种审定程序,“光国审就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国审通过之后,这些种子材料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海水稻的品种,也才能大规模种植,进入商业化种植阶段。”而按北方水稻180天成熟期来计算,海水稻要真正端上普通老百姓的餐桌至少也得四至五年的时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