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三股水”的背后是生态补源

     趵突泉的“三股水”日夜不息,在不了解它背后神奇的人心中,也会有“不会是自来水管子吧”这样的疑问。但正如网友所说,如果真是水泵抽水来的,那为啥泉水每天水位不一样,度过了高低起伏的数千年,有过停喷也有过奔腾。今年,济南的泉水已持续喷涌了15年,这背后既有天帮忙,也有人努力。

  本报记者 王皇      

趵突泉“三股水”
古已有之

  济南的七十二名泉自古已有,趵突泉更是七十二名泉之首。趵突泉最早并没有正式名字,因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所以历史上经常以“泺”代指趵突泉。
  以趵突泉为代表的济南泉水的成因自古以来就是个谜,不过它可是实打实的自然景观,会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变化,并非人工喷泉。
  在2013年5月登载在《山东水利》杂志的《济南泉水成因及保泉对策研究》一文中,来自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和济南市水文局的研究人员写道:济南的地下水由南部山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沿地层倾向向北径流,受北部岩浆岩体的阻挡,沿岩石的风化裂隙穿过较薄的第四系松散岩层露出地表形成泉。
  泉水的喷涌受到地下水位的制约,而地下水受到南部山区的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开采的影响。今年是趵突泉复涌15周年,这15年间,济南的泉水也曾多次遇到停喷的威胁。最近的7年中,2015年6月21日,趵突泉地下水位最低,跌到了27.16米。
“开源节流”保泉
改变城市供水格局

  泉水喷涌离不开天帮忙,同时济南也做了很多“开源节流”的工作,改变城市供水格局,减少地下水开采,同时在强渗漏带进行生态补源。
  济南市民世代饮用泉水,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南部山区水库水和黄河水取代地下水,变成了济南市的主要水源,地下水采用量逐渐减少。结合南水北调工程,济南建设了五库连通工程,就是济南市利用长江、黄河等客水的“开源”工程。2013年南水北调进山东以后,地下水用于城市供水只占10%以内。
  为了实现趵突泉的持续喷涌,济南还先后实施了引黄工程和水源置换等工程,减少地下水的使用。
  从2003年开始,省城逐步关停自备井,济南已经封闭深层自备井300多眼,封闭的浅层地下水井已超过3000眼。济南近些年加大东部城区水厂建设,2017年7月凤凰水厂并入从鹊山水库来的东联供水水网。此外,设计供水规模20万立方米/日的旅游路水厂计划2019年9月底建成,同样设计日供水20万立方米的东湖水厂计划2019年12月底建成。
  除了改喝地表水和黄河水,济南还找到了南部山区的强渗漏带,进行生态补源。2001年,济南在卧虎山水库向玉符河放水进行回灌保泉补源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了卧虎山水库的增容规划和设计,此后卧虎山水库扩容。有了卧虎山水库这个大水缸,济南还结合南水北调工程为城市供水和生态补源“开源”。
  除了工程措施之外,济南还有一系列的制度和地方法规为泉水保驾护航。2005年济南就有了《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在2017年,该条例进行修订,把泉水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遵循“保泉优先”原则,突出了“四条生态红线”,增加了泉水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