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故宫为啥这么红了

     温涛           

  前几天,正在参加“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新大会的恩师王德刚教授,给我发来一个直播链接,恰逢故宫单霁翔院长的压轴演讲: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看过直播,深深地叹服单院长的博闻强记和风趣幽默,立马路转粉。也突然明白,有这样的院长在,故宫不成网红不成爆款,简直没道理。
  说来惭愧,工作这么多年,我只在2015年带孩子去过一次故宫。那时正赶上《清明上河图》展出,很轰动,因为排队的人太多,没看成,抱憾而归。几年的工夫,故宫借助文化、科技的力量,一下成为文旅界的现象级网红和大IP,人设爆棚。
  一度身处深闺、形象高冷的紫禁城,日渐亲民接地气,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眼球。《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的助推,也捧红了同样缺乏人间烟火气的各种藏品。
  数字最有说服力,来听听单院长的介绍:
  2002年,故宫游客接待量是700万人次,仅次于排名第一的卢浮宫;2012年突破1500万人次,去年达到1670万人次。
  故宫一天接待4万人次很轻松,8万人次达到饱和,如果18万人次就“崩溃了”,近年来故宫通过各种措施削峰填谷,每天游客人次上限不超过8万,历史性地实现了旺季不挤、淡季不闲。2014年开始推广全网购票,当年通过网络预约的游客只占2%,而去年达到了77%,今年已实现全网购票,取消了窗口售票。
  故宫的开放区域从过去的30%,达到现在的80%。
  基于博物馆馆藏品开发的文创IP及产品销售火爆,相关文创产品总营业额已超过10亿元。
  ……
  应该说,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加上自带流量的地位,给了故宫的文化创意带来了无尽的可能。除了数量庞大的藏品、各种高端的展览,故宫里的点点滴滴,都成为创意的来源。
  比如故宫有200多只野猫,成为宫中一景。以此为创意来源开发的故宫猫文创产品,被称之“大内咪探”,身穿皇帝衣服或宫廷侍卫服装、眼神萌萌的,很受欢迎,曾获2016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现已开发生产近约200多款产品。还创办了故宫猫主题形象体验店,研发了故宫猫形象的智能机器人,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
  跟猫一样,故宫的初雪、月亮照片,都会成为网上的爆款,动辄都是上千万的浏览量。
  其实,从旅游的角度,单霁翔院长发言中更打动我的,是他讲的故宫“管理革命”。
  除了灵光频现的文化创意,故宫在游客接待方面也下了大工夫:比如从前买票排队动辄一个多小时,到现在的3分钟买上票;以前入口只开两个门,到三门全开,并拆掉入口的安检机,提升进入速度;增加500多块导向标识牌;通过大数据研究男女卫生间的比例为1:2.6,并依此调整;故宫内设置上万个游客座位;通过冷光源照亮大殿,方便观瞻;故宫内各种井盖都做平,婴儿椅、轮椅都可以如履平地……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说这些改变,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方便游客。正如单院长所说,这些措施的背后有一个关键:是以自我管理为中心呢,还是以方便游客为中心?故宫选择了后者。
  对于大多数文化类景区景点而言,故宫的走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级范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除了文化创意、技术因素、媒介传播等层面,我想,更值得尊重和关注的,还是故宫现象背后的这份文化情怀、匠者仁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