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建设品德课程,培养有品少年

     有品德、有品质、有品行!2018年,青岛陵县路小学确立了培养“有品”少年的育人目标,构建起了“有品”校本化课程体系。作为山东省品德学科教学改革实验基地,学校坚持课程育人,以品德课程为轴心,以课程融合为路径,提升教师、学生才能,助推学校成长。
本报记者 李珍梅
  争做有品少年
陵县学子在行动

  “宽容团结讲友谊,同学之间心相系,遇到难题大家帮,别着急!
  轮到我当值日生,垃圾分类放整齐,辛勤劳动卫生好,多出力!”
  日前,在青岛陵县路小学的周一升旗仪式上,五年级2班的几名学生带来了三句半表演,表达了他们对有品少年的理解。同时,孩子们还介绍了这个学期以来他们是如何实践争当有品少年。国庆节期间,该班学生走进青岛炮台山公园,接受爱国主义专题教育;走进青岛雕塑园、栈桥、榉林山公园进行环保公益活动;走进福山老年公寓,精心编排小节目,为老人们送去欢乐和祝福。他们还利用周末时间举行“小精英杯”诗词大会活动。
  青岛陵县路小学是市北区西部的一所老校,秉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学校致力于“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课程育人”的研究和实践。2015年学校成为青岛市品德学科教学改革实验基地,2016年成为山东省品德学科教学改革实验基地,承担品德课题的研究以及品德课程开发等工作。学校以品德课程校本化研究为路径,以构建更加完善、开放、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根本,确立了培养“有品德、有品质、有品行的有品少年”课程育人目标。
构建有品课程体系
实现课程育人

  陵县路小学校长管彦莉介绍了有品少年的内涵:有品德即明理、懂爱;有品质即有勇、有智、有善、有美;有品行即善于思考、勤于实践、乐于合作。
  有品少年培育背后有课程的强力支撑。
  学校通过基础性课程、学校开发课程、文武双修课、综合实践课课程的有效融合学习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基础性课程是指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掌握的课程,即国家规定课程。
  学校开发课程是指每一个学生都要体验的提高性课程。目前设置了品德校本课《成长与养成》,行为习惯课《七色花》,阳光心理课《温心之翼》,党史进课堂《红色经典》,环境保护课《蓝色海洋》。
  文武双修课是指学校2012年开始建设的“以书育人”课程体系。作为青岛市唯一一所省级书法校园,这套课程体系历时6年研发和实践,已经凸显实效,也成为4个维度中学生自主选修,培养个性发展素养的有力抓手。
  综合实践课课程是指游学课和主题式综合实践课,是学校依据课程学习内容适时切入的主题式实践课程。
  在有品课程体系中,红色课程是其中的重头戏。学校开设了“传承红色经典”学校课程,下设四门课程:红色故事、红色诗词、红色影视、红色歌曲。老师们精心编写了《红色党史》,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了党的发展历史。
统整课程资源
学科间有效融合

  陵县路小学倡导教师把日常学习过程力求最适切的融合,不仅让孩子们去融合各学科所学,培养综合素养,同时也是学校对教师、学生多元评价的方式之一。借助融合,学校打破学科壁垒、统整课程资源,通过课程间的融合,实现无边界教育。
  比如学校将数学智慧乐园中的《统计与分析》的学习与培养学生财商、勤俭、环保精神的品德课程相融合,指导学生调查自己家每天使用垃圾袋数量,通过计算一个班、一个家庭一周、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据分析,进行白色污染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如果说,与国家课程的融合体现在适切统整的把握上,那么,与学校课程融合,则体现在课程的有效的补充和拓展。
  六年级品德教材下册的第三单元,以《学会面对》为主题。针对教材中的烦恼、挫折、名誉、宽容等内容,陵县路小学将此单元与学校自编教材的第三单元《青少年的我》融合打通,让学生全面了解青少年身体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懂得烦恼、挫折都是成长路上随时会出现的问题,为其他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做了有效的引领和铺垫。
  陵县路小学“有品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让“校源性负担”大大减轻,学生学校生活轻松活泼、丰富多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