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激活基层“神经末梢”

  
  通讯员 卢世坤   

  在基层,如何让党员的管理与新时代的要求相结合?如何把曾经“不相往来”的党员拧成一股绳?如何让党内学习、组织生活焕发出新活力?莒县刘官庄镇积极探索“党员+”提升活动,从意识、素质、服务、规范四个方面着手,着力激活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进一步夯实了党组织的基层基础,激发了基层党组织活力,畅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党员意识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是党员理想信念和政治觉悟的具体体现。党员意识提升是“党员+”活动的总开关,“党员+”活动的首要工作是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起党员“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的自觉性。亮身份。党员实行党徽“三必戴”原则,即“正常工作必戴,党内重要活动必戴,联系群众必戴”;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中的党员,工作岗位摆放“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标识;农村党员家庭门口醒目位置悬挂“党员家庭”标识牌等办法亮明党员身份,让群众看到了党员身影,瞧见了党员作为,听到了党员声音,让广大党员产生压力,形成动力,将党性意识转化为行动自觉,全面接受群众监督,促进党员意识的提升。践承诺。党员在村党支部作出“一句话承诺”,同时认领网格区域内的镇村中心工作,开展认岗领责履诺。党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主动到支部认领民情收集、卫生监督、纠纷调处、政策宣传、技术服务等岗位,实行一岗多人或一人多岗。每半年在村公开栏、网格公开栏上,将党员承诺事项以积分形式进行公示,每年度进行成绩汇总,并公开先锋党员以及不合格党员名单,既展示了党员风采,又促进党员相互激励,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体现。
  加强学习,提升素质,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内在要求。党员素质提升是“党员+”活动的基础。一方面依托镇党校推行“菜单式教学”模式。采取“点题授课”,制定党员需求清单,根据党员需要制定党员教育内容,实现“党员缺什么、我们补什么”;在镇基层党校的基础上,在村(社区)、非公企业等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立若干“微党校”,将“微党校”培训点列入“菜单”中,党员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培训点;成立“微党校”课程开发指导组,精心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设置党的十九大精神、精准扶贫、创新创业、法治教育等一系列内容。另一方面在镇机关采取分层次、分专业、分领域、分批次不同方式进行理论学习。每日在副科级以上干部群里发1个理论知识点,在周末党委扩大会上进行书面抽测;每周二在政务通微信群里向全体机关干部发送3个理论知识,周一例会抽取部分中层机关干部(副股以上)书面测验;周五大课堂组织副科级以上干部及中层机关干部轮流读一篇文章,并撰写一篇读后感上交党政办;每月外聘先进地区的典型代表分门别类的给机关干部、社区两委成员、村文书、专职主任等讲课。“每日一学、每周一测、每月一讲”活动的开展,营造出全镇党员干部爱学习、善学习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本领,做工作上的带头人、业务上的内行人。
  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党员服务提升是“党员+”活动的关键。刘官庄镇以志愿活动凝聚党员力量、提升党员素质,开创性地打造党员志愿服务阵地——“红领之家”,倡导“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服务活动,切实锤炼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和作风,引导广大党员凝聚红色信仰、传承红色基因、擦亮党员底色。为党员发展提供“练兵场”,明确要求有志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必须到“红领之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党员学习提供“加油站”,定期组织党员开展红色党课、红色故事会、红色教育等活动,引导党员强化理论学习;为不合格党员提供“转化炉”,要求不合格党员须到“红领之家”参加至少6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获得规定积分后方可完成转化。“红领之家”为基层党员提供了一个服务群众的平台,党员志愿者在这里把服务作为鲜明主题,争做合格服务型党员,争当基层先锋模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员规范的提升是“党员+”活动的保障。刘官庄镇把加强农村党小组建设作为党员规范提升的有力抓手,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小组是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细胞”,是党支部战斗堡垒的重要支撑点,是党在群众工作中的“神经末梢”,也是带领群众致富、引领文明新风、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群关系的“前沿阵地”。刘官庄镇依照联系群众“就近、就亲、就便”的原则,设置农村党员小组,按照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要求,科学制定一系列关键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根据党支部交办的工作任务和群众需求,党小组每月开展1-2次党小组活动。同时,党小组建立微信群,定期发送党建理论、科普知识、致富信息等“微党课”,党员依托群平台开展“随拍微留意”,将自己与联系群众的方方面面及时上传,让党小组和党支部时刻关注村中大事小情。通过设置党小组,党员重新有了党小组“小家”,增强了组织“凝聚力”;农村党员学习有人组织、有阵地活动,知道了自己该干什么,增强了“存在感”;小组成员与群众打成一片,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办好群众的实事、好事,群众获得感大幅提升,群众满意度大幅增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