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而震撼人心的艺术
2019年05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生命回望 145x185cm 水墨
  ▲验明正身 225×310cm 水墨
  ▲《静观天语》不锈钢板腐蚀效果
  ▲展览现场之一
  ▲展览现场之二
   天地间——刘斌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成功举办
  4月20日,“天地间——刘斌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展。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刘斌的“静观天语”、“天那边”、“生命回望”、“验明正身”、“天地之间”、“《静观天语》素描手稿”、“水墨半身像”及影像“仰望星空”等八组,共计300余件作品,包括综合材料、纸本等形式,全面展现了他的艺术历程、心路历程及艺术面貌。此次展览绘画与装置和影像交相呼应,形成了视野开放、沉浸体验的景观空间,观其作品,仿佛是游走在浩瀚的苍穹天地间,气势恢宏,让人惊叹。本期摘选了部分名家点评,通过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刘斌艺术的分析,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刘斌的创作理念和其艺术价值。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山东美术馆
策展人:王春辰
展览时间:2019年4月20日——5月19日
展览地点:山东美术馆A1展厅

  刘斌艺术简介
  博士,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会员。
●1978—1982 山东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
●1982—2000 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1997—1999 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2000—200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4—至今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
 名家点评集萃
  袁运甫(原清华美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院长):
  刘斌的作品《静观天语》,在2001年“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上获得大奖。他的其它几件大型作品,都反映出他对于这个世界,对于生命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作品颇具气度,展现出他悲天悯人的情怀。近几年,看到他从过去以空间、材料为着眼点的语言方式转向了带有更多中国文化元素的纸本水墨人物实验,意欲从传统文化精神中吸取养料,可以看作是他对当下国际、国内繁杂的艺术创作现象的反思。这是一种觉识、觉醒,也是一种新的探索。体现出他更为本质的对艺术的思考。他用最朴素直接的语言,把对生于天地之间万物的感动,融入对生命本质描绘的一笔一画中。他这是对于苍生万物的大爱情怀! 

张宏宾(旅美画家):
  刘斌的这些肖像画幅面巨大,气势逼人,呈现的人物都是正面相对,两眼直视观者,这些眼神或圣洁纯真,或茫然苍凉,似乎在同观者交流叩问,我看到这些眼睛,心里突然想起陈子昂的千古名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刘巨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斌的心里有关于生命追问的迷题,因此他去天的另一边,远离大都市,在原始生命状态中,切身地体验与藏族同胞们在一起的原野生活。他把内心的顽强和锐利,以及对生命的另一种深刻体验,不仅写进书里,而且表现在每一张他切身体验过甚至是用心灵抚摸过的这些面孔中。
  在他的作品《静观天语》中,动物、人物、伟人、凡人、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甚至叫花子,都是有呼吸和灵魂的平等生命,这些生命的光点来来往往,既微小又宏大。他认为这些生命是天地生来的,他像上帝一样俯视着,用他的慈悲心来抚摸歌颂这一切。这是一个艺术家面对生命状态和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
  刘斌做学问很严肃,不愧是文化大省山东所养育的儿女,当然,他不仅属于山东,更属于中国美术界。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刘斌坚持以最直接的方式从事艺术,那就是把水墨语言作为“素描”,追求的是“素”的朴素、单纯和纯粹,“描”的描绘、刻划和表现。面对人物和画幅,他投入凝神的观照,在笔墨的流淌中既传达所画人物的形神,也随着无意识的挥洒形成笔墨的肌理与痕迹,使造型和笔墨得到同时的呈现。他强化了笔墨的表现力,并且努力探索笔墨形式在大尺幅作品中的视觉张力,由此形成强烈的艺术风格。这是他以形代声,倾诉自己情感、表达生命关切的个性风格。他运用的是传统的媒介,而“传统”媒介的运用被赋予新的观念,注入转化的思维,就有了“灵魂出壳”的语言光彩,也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孙景波(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壁画系教授):
  刘斌这些源于纪录藏族人物生活的作品,给我的印象,有着超乎一般现实生活的、绘画的、视觉的震撼和冲击力!
  刘斌对我说:“年近60,我总算有了一种找到了自己的感觉,能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画自己想画的画,很快乐!一如先生之所见。”他这种表述,让我看到了一个信心满满的,心态更年轻的,目的更明确的新的刘斌。让我对他现在的状态,抱有更乐观的期待!
  陈文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刘斌选择藏民作为表述对象应该和他的个人造型观有着必然联系的。那些体量巨大的形像在他的笔下似乎更像是苍茫大地中的一块顽石,粗粝苍劲的线条好像不单单是在描述一个人物形象,倒像是面对大地、旷野和山峦发自内心的呼喊,所焕发出来自于自然本体的能量和美感也正是他的作品精髓所在。他的绘画表述形态更像在与自然的对话姿态下来形成的,因而从他的作品中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画家的心声,更像是一位自然的循迹者那种对大自然的一种投入和敬畏,将自己与宇宙万物融合为一,也使情感的积淀更接近对自然本质的参悟之中。

袁加(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壁画研究所秘书长、研究员):
  刘斌和我的父亲袁运甫先生的深厚情谊远远超过了一般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刘斌经常可以在我父亲面前无所顾忌,他的喜怒哀乐可以在我父亲面前尽情的宣泄,有时甚至可以和我父亲发生争论,似乎彼此都忘了那所谓的“师道尊严”。他们在艺术精神上是非常平等的。他们的关系有时候是师生,有时候又像朋友,有时候情同父子。好像刘斌有时候比我跟我父亲的关系还要显得亲密。这是一段非常特殊的师生情谊!
  我记得刘斌在清华美院上学的时候,父亲就非常喜欢他的作品。有一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科学与艺术”大展上,刘斌做了件装置《静观天语》,父亲执意要把他这件作品和隋建国的一件装置作品放在中国美术馆圆厅的中央,这两件作品,当时都受到了很多的关注。刘斌还获得了大奖,可见父亲那时对刘斌艺术的偏爱。
  此次展览无论是从规模,还是这种宏大叙事的展陈方式,都让我震撼。在对生灵本质的思考上,刘斌好像又进了一步。他通过对人与生灵的描绘引导我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关注生命的意义,甚至对于生命的终极思考。我觉得这一点在当代中国艺术中是非常难得的。
  所以,我要在这里特别祝贺刘斌!向他这几十年的艺术历程中默默地耕耘,安静地创作,深思熟虑的思考致敬!我相信父亲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刘斌的这些成果,他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的。

唐晖(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壁画系主任、教授):
  刘斌的艺术始终行走在属于他的轨道上,谁也无法界定这是一种什么体验。他自始至终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与信念,不曾看到妥协与随波逐流。推测其渊源,刘斌的作品似乎有那么一种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现代艺术的气息,还有装饰艺术的影子。这些都源自于他的艺术历程与师承关系。刘斌经常会提到“知遇之恩”,他是一个知道“感恩”的艺术家,这也是他独立人格的根本,所以他的作品中始终渗透着干净与清朗的气质。

王春辰(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刘斌的人物造像宏阔,笔法刚健,力透纸背,将最深邃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他的装置作品是以宇宙大爆炸生成生命万象的理念为触发点,来赞叹天地造物的神奇和不朽;他的动态影像更是他思如泉涌的观念的流动,是他置身当下文化语境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昭示着他不断前行的思索、乃至路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