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越来越像青年节
2019年06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辛然
 
  刚刚过去的儿童节,很多人都忍不住吐槽:越来越像青年人的节日。
  每年的这一天,真正的宝宝们在舞台上表演排练了很久的节目,而一群年轻人则乐于用棒棒糖等道具,把自己扮成一个宝宝。
  我时常想,每个人都是如此复杂抽象的个体,即便如此,每个人内心的自我又都是明晰的、存在着一个具象的用来怀念和追溯的点。儿童节无疑是这样一个点,它承担了仪式性的那部分。很多成年人早已脱离时间层面上的儿童属性,但心理上还有童真的部分,于是觉得自己并没有走出去太远。
  很多青年人喜欢用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当头像,大概是敏感于自己任何一次小小的改变,情愿或者不情愿的。刚脱离儿童(例如我们通常是五年级后再也不享受儿童节的各种福利),青少年时期的丰富经历基本可以为中年时期塑形了。未来有多大容纳度,全看抛却昨日自我的效率。这一过程对不少人来说是很艰难的,毕竟我们剥离的是曾经的自我,这需要许多智慧去想明白,而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去一遍遍想——一旦停止,“自我”就像一段拉长又松开的皮筋,迫不及待要缩回去,甚至比原位置更退缩。更多时候,过于快速的变化会带来恼怒、愤懑、疑惑,因为大脑并不愿意每天都用新方式去适应新环境。无力感时刻伴随,以及自我怀疑,要敲打出内心深处的某些物质。往往你并没有“内心深处”,或者深处总是一些你不肯承认的事情。
  此刻,儿童节就很重要了。一个人常在安静时想各种缘由、因果,只是现实中没有那么多安静时候,亢奋、变化、新奇更容易催人行动。那么节日正好成为承托。年轻人对“六一”的理解,最初会源于成年的大脑对儿童时期的审视:看,小时候的我们,只知道联欢会、零食、好看的衣服和礼物……根本不懂天真无邪、心无挂碍的珍贵。但仔细想想,我们是回不去了——实际上我们也不想回去。我是不够纯粹了,我暂时接受这种情况,而后我发现,我对纯粹的定义是错的——那只不过是无知啊!所以,如果产生对儿童节的某种期待和向往,就应该多关注自我了,看看儿童时期的哪些遭遇、想法,影响了我们如今的思维和行为,让我们对如今的自我存在难以接受的部分;而我们对这部分的判断,又是否存在偏见。
  话说回来,年轻人要过儿童节,同时不怕被说扮嫩、矫情,也是一份真诚。它代表了一份压力之下的耐受,一份责任之下的成就,这种耐受和成就,是成人世界的筹码和玩具,令人愉悦、渴望更多甚至有时候,当我们找到一份真理、认可一种观念,又获得儿童般的心境,但还能充满笃定和信念的时候,这是多么大的欢欣鼓舞——因为我们拥有了站在当下去确认当下状态的纯粹力量。“六一青年节”快乐,祝福每个人都能多多少少获得自己的力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