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欲归香满路
2019年06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梅
  “王母欲归香满路”,是宋代王庭珪写茉莉花的诗句。“纤云卷尽日西流,人在瑶池宴未休。王母欲归香满路,晓风吹下玉搔头”。茉莉花的高贵与清香跃然纸上。
  记得每年刚一入夏,茉莉花就开始挂蕾了,然后依次绽放。那朵朵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的小花从层层叠叠的绿叶间探出头来,煞是可爱。她们优雅的气质,淡雅的清香,素雅的身姿,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年年与她们为伍,岁岁以她们为伴。
  “夜静空斋茉莉香”,是我书房条幅的下联,语出清初著名诗人孙枝蔚,在其《溉堂前集》卷九《入空城过无言》中,见到“秋晴隔院葡萄熟,夜静空斋茉莉香”的佳句,认为不错,就让一位擅长书法的同行书下了这幅字,悬于书斋。盛夏读来,自消几分暑气;寒冬读来,让一壶茉莉花茶更为清幽。
  质朴无华,洁白无瑕,韵味幽远,清香怡人,不俗不媚,这些词都用在茉莉花身上,也一点不为过。有人说,茉莉花就是一本书,每当展现在眼前,我们不是在看她,而是在读她。很有哲理。试想一下,中国几亿女同胞中,有多少人叫莉,南北民歌《茉莉花》,更是遍地开花,没有浓厚的茉莉情结,这些都是难以存在的。
  据我所知,早在明代,《茉莉花》的传唱就非常流行了,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挂枝儿》“感部”卷七中,就有一首《茉莉花》:“闷来时,到园中寻花儿载,猛抬头,见茉莉花在两边排。将手儿采一朵花儿来戴,花儿采到手,花心还未开。早知道你无心也,花我也毕竟不来采。”这与如今的东北民歌和扬州民歌《茉莉花》,甚至全国各地的《茉莉花》,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记得自己背过清代苏州才女席慧文的《虎丘竹枝词》:“平波如镜漾晴烟,正是山塘薄暮天。竟把花篮簪茉莉,隔船抛与卖花钱。”读罢,江南烟雨中买花、往花篮簪花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溢于言表。是的,与北方人比起来,江南人更爱茉莉花,在清代,苏州人把花篮统称为茉莉花篮,茉莉花在苏州的盛行,从此也可见一斑了。
  有人说茉莉是为女人而生的,别的花大多白天开放,而茉莉却是夜间开花。按照《本草纲目》的说法:“其花皆夜开,芬香可爱。女人穿为首饰,或合面脂,亦可熏茶,或蒸取液以代蔷薇水。”的确,无论是插在髻上,还是戴在鬓边,抑或是用彩线将茉莉花串成“层玉”挂在钗头,都会让美女锦上添花。但暑热难熬的夏秋之际,室内摆放一盆白如冰雪,馥郁如麝脐的茉莉花,难道不会给男人一种寒凉的幻觉吗?
  一朵晨晓雨中的茉莉,一声窗外竹林的鸟鸣,一炉袅袅烟火,一盏悠悠香茗,谁人不会脱尘而出,幡然醒彻。这也许是我家既有草本茉莉又有木本茉莉的缘由。我家每年都要种上几盆草本茉莉,这种茉莉种下不久就发芽抽叶,葱茂生长,书房客厅点缀幽情,平添绿意。过不了一个月,就枝繁叶茂,鲜花盛开了。
  当然,我最爱的还是那两大盆旧年木本茉莉,每逢夜雨过后,茉莉花枝就清澈如洗,过了农历五月,不知不觉,两盆茉莉花早已悄然绽放。翠绿的叶,洁白的花,瓣瓣寒露,风情万种,让人爱不释手。微风中,茉莉花的芬芳更是沁人心骨,让人心旷神怡。
  真的,历代文人雅士都把茉莉当作消暑解夏的良药。“燕寝香中暑气清,更烦云鬓插琼英”;“荔枝乡里玲珑雪,来助长安一夏凉”;“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不烦鼻观偷馥郁,解使心地俱清凉”……到了皇帝那里,花样更是翻新了,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淳熙年间,每逢夏天,孝宗皇帝总爱去复古、选德等殿以及翠寒堂纳凉,原来这些地方都有茉莉等花卉数百盆,“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掐指算算,茉莉花真的充斥了古代的文学典籍。《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写宝玉服侍平儿化妆时说:“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金瓶梅》第二十七回提到的“茉莉花肥皂”,就是用皂荚掺上茉莉花汁做成的一种高档香皂。
  宋代的王庭珪和明代的沈宜修都认为茉莉花是能与梅花比肩之花,她们虽然性情相反,一个宜冷一个宜热,但她们芳心共具,香魂相同。“逆鼻清香小不分,冰肌一洗瘴江昏。岭头未负春消息,恐是梅花欲返魂”;“如许闲宵似广寒,翠丛倒影浸冰团。梅花宜冷君宜热,一样香魂两样看”。
  我也总觉得,茉莉花的幽香,真的与蜡梅有几分相似,只是茉莉花少了一丝冷傲,多了几许柔情。可不是吗?从农历五月开到农历九月,茉莉花含蓄、淡雅、宁静,摘几朵,泡在杯盏中,清雅宜人,不饮即醉;采一朵别在发髻,秀丽姿容,更添几许优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