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屋”炒到200万,岂能让“学区房”如此任性
2019年06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汪昌莲

  一套近40年前建的“棚屋”,面积只有13.2平方米,在南京市鼓楼双学区的加持之下,能卖多少钱?10日,记者的朋友圈被这套位于灵隐路22号的学区房“刷屏”了,房主开价168万元,竟被买房人加价到200万元,单价超过15万元/㎡,不过最终并没有成交。(6月11日《扬子晚报》)
  城市中小学校,学位非常紧张,设置一些入学门槛,如将房屋产权作为入学资格条件,也是无奈之举。然而,设置入学门槛,不能违背学校划片、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一些人通过“拼房择校”,导致另类“学区房”频现,显然有违初衷。比如,此前据媒体报道,北京一个10平米“过道学区房”,叫价150万,根本不能住,只为给孩子上学买个进门证。特别是南京一个仅有13.2平方米的“棚屋”,因是“双学区房”,居然被炒到200万元,而且只有居住权没有产权;“学区房”如此任性,谁是幕后推手?
  众所周知,教育部门禁止“跨区择校”,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无序跨片流动,确保免试就近入学。然而,对于这项维护教育公平的善政,一些家长并不领情——如果户口及住房不在名校学区内,孩子就失去了上名校的机会。于是,一些家长便采取“拼房择校”等非常手段,疯狂砸钱抢“学区房”,“挤”进名校学区内,为孩子在名校“占坑”。特别是,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受利益驱使,在房地产广告中进行虚假宣传,热炒“学区房”,加剧了“拼房择校”乱象。
  “拼房择校”的问题,尽管公众广为诟病,但是,仅把这个问题归罪于“学区房”,显然有失偏颇;而仅把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规范“学区房”的层面,也是不现实的。禁止“跨区择校”,不仅是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应该从维护义务教育根本理念的角度出发。因为依照现有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普惠的、非选择性、非淘汰性的教育阶段,也是政府必须提供的一个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若想彻底打破“拼房择校”利益格局,必须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
  换言之,“学区房”如此任性,倒逼城市教育回归理性。除了规范“学区房”,应加大力度平衡现有的义务教育资源,并向薄弱学校倾斜,缩小校际差距。如果学校的教育资源都差不多,大家也不用挤破头往少数几所学校扎堆了,都选择就近入学了。特别是,改革现行的教育考评机制,才是破解“拼房择校”乱象的良方。如果评价一个地方的教育政绩,不是看当地有多少名校,名校的升学率如何,而是看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大小,以及如何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等,想必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就会真心实意地去抓教育均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