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复读时的“三驾马车”
2019年06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许志杰

  每到高考季,总会想起自己的高考,往事历历,犹如昨天。
  1978年高考,我虽然没有达到最终的录取线,但294分的成绩让我看到了跨入大学校门的希望。于是,我没有犹豫,暑假过后再次来到潍县九中,迅速投入到紧张的高考复习中,继续自己的大学梦。
  潍县九中过去就是我们公社的中学,原来只有初中,“文革”前期增加了两年制高中。虽然只是一个公社中学,但师资力量一直很强,即便在初中晋升为高中之后,老师的水平还是跟得上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是分配来的,有的是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或受父母问题牵连,被从大城市发落而来。这些老师都有大中专文凭,教学水平高,同时又多才多艺。我参加的是文科补习班,对我而言,最熟悉的莫过于一直在文科班任教的历史、地理和语文三位老师,他们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张丕功、历史老师刘少帝、地理老师兼体育课老师辛允中。
  刘少帝老师年龄最长,不仅一头白发,胡须和眉毛也是白的,瘦高挑的身材,走起路来快且轻盈,即便你看不见他的身影,听走路的声响,就听出是刘老师过来了,可谓脚下生风。刘老师的教学没得说,思路清晰,引导性特别强,尤其是对复读的学生而言,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的节奏。一册历史课本拿在手,在教室里来回踱步,一节课不歇息,也看不见他翻书,却滔滔不绝,深入浅出,一气呵成。刘老师讲课一如他的性格,从不拖泥带水。只要下课铃一响,刘老师即刻收起课本,一声下课,同学们一声叹息,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辛允中老师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现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地理课是辛老师的专项,但他同时还要兼教几个班的体育课。在当时老师配置不是很齐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这在乡村中小学中是经常出现的。辛老师在很多体育项目上都有较高的竞技水准,还在各种项目中担任裁判工作。公社、县上举办的运动会,也都是由他负责裁判工作。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他的专业是体育,地理是副业。
  辛老师的管理方式是无为而治,他的理论基础就是好学生不用管,给他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足矣。强扭的瓜不甜,那些不想学、学也学不好的学生,顺其自然是最好的路径。所以,辛老师上课的基本原则就是只要不影响他讲课,不影响同学们听课做作业,悉听尊便。上体育课也是这样,带着学生跑圈,他只管跑在前面第一方队的同学,其他落在后面的,辛老师从不招呼他们跟上。
  与辛老师的无为而治相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张丕功却是以严著称。他上课严,没有特殊情况,一个学生也不能少。上课过程中,如果不是提问和讨论环节,一点动静不能有。张老师的书法和板书写得非常棒,一板一眼,规规矩矩。他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背对学生,后面稍有声响,他就会停下,也不转身,只轻轻咳嗽一声,课堂立马就鸦雀无声。
  有两件事记忆深刻。记得是个春天,几个女生在校园后边的一间仓库发现有晒干的地瓜干。想必是感到新鲜,就每人拿了一块,边走边啃。下午放学前的班会上,张老师对此大发雷霆。从不该拿别人的东西,到女孩子应该有教养,讲了一大通。其中一句我记得很清楚,叫做“驴屎蛋子外面光”,话语相当严厉,几个女生被批得趴在书桌上不敢抬头。另一件是辛老师带着我们班在操场上体育课,有几个学生站在后排,手脚有一些小动作,岂不知早已被站在远处的张老师看在眼里。正当几个同学闹得欢时,张老师飞步闪出,一个非常隐蔽的动作,两个学生应声倒地。听说张老师年轻时在家乡学得一身好武艺,只是从不声张,小露一手,两个学生就撑不住了,却一点没受伤。
  三位老师都是饱学之士、教学高手,正是在他们的齐心协力下,潍县九中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就有不少应届生和复读生在高考中取得佳绩。1979年高考,我和几个同学考出了不错的成绩。当时不像现在有什么状元之说,但我的总分在全县名列前茅,被山东大学历史系录取。这样的高考成绩在偏居一隅的公社中学是不容易的。1980年,我的师弟再次考出好成绩,甚至超过了县一中。教育局领导坐不住了,下令将辛允中、张丕功两位老师调到潍县一中带高考班,刘老师因为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不能调动,但也被续用,借到一中。三位老师从此离开,潍县九中文科的三驾马车留下一片深深的脚印,向着更远的目标奔去。潍县九中也随着新的行政区划而与千年潍县一起成为历史。
  四十年过去,三位老师先后作古。仁者寿,老师们都是享年八十多岁,晚年无病无灾,安详远去。
  我和一起复读的同学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们这批人如果没有三位老师的精心培育,不可能考上大学,更不可能取得一点点成绩。师者答疑解惑,师者也是良师益友,是生活中的指路人。每到过年,我们几个同门定会结伴去给老师拜年,有时也会请他们出来喝喝酒,聊聊天,回忆往事。
  我们这一代学生为什么跟老师的关系那么融洽?首先是老师的无私奉献,视学生为亲子,以学生为荣;其次是学生真正从老师那里体味到了真诚,获得了幸福感。经常去看老师的不仅有通过高考走出去的学生,很多没有考上大学、依旧在家务农的同学,也没有忘记老师们,他们甚至是带着内疚去看老师,认为没能把老师的付出化为令人满意的结果,而老师也总是遗憾地表示未能尽职尽责帮助学生完成心愿。这是一份纯真的师生情谊,记在心间,便感恩永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